2022年,在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及党的二十大精神,纵深推进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2022年工作成效
2022年,全市治污成效稳中有进,全市2个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稳中向好、全部达标,水质优良比例达66.7%以上;22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稳定实现“长制久清”,53条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全市内河涌消劣比例达77.8%;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0.0%,未发生重度污染天气,PM2.5浓度下降至20微克/立方米,首次迈入“20”大关;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2个环境区域点位V类比例为0。“无废城市”建设正式启动,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编制完成《东莞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置。生态环境管理服务得到强化,“两证合一”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动,环评审批办理量持续攀升,现代监控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生态环境保持安全稳定。监管队伍纪律素质持续提升,思想学习、警示教育深入开展,廉政风险进一步防控,刚柔并济执法体系全面落实,为群众办实事能力不断增强,市民生态环境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创新开展环境管理示范企业创建命名推广行动,在12个试点行业评选出环境管理示范企业;“日常小行动,降碳大作为”全民行动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全面宣传引导行动全面铺开,全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新风尚逐步形成。
二、主要亮点做法
2022年,我局在做好常态化治污攻坚、环保管理、环境执法等工作基础上,创新开展治污成效巩固、“无废城市”创建启动、管理服务强化、纪律素质提升及生态文明实践等“五个工作年”建设,推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主要工作做法可归结为“九结合、九推动”。
(一)坚持重点流域攻坚与污水收处系统完善相结合,推动治水短板不断补齐。紧盯泗盛断面重点流域攻坚,紧盯溶解氧达标任务,成立工作专班推动专项攻坚,统筹加强东江下游片区20项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217家重点涉水企业排水执法监督、8万家六类行业排水户整治等重点任务。推进全市污水管网“一张网”运维,将污水管网统一委托市属国有企业运维,改变以往“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保障管网健康运行发挥效益,目前市水务集团已接收运营管网9720.95公里(占全市66.4%)、泵站264座(包括地面泵站55座、一体化泵站209座)。持续推动污水管网建设,新建成污水管747公里(累计已建成污水管网14685公里),近两年新建污水管长度排全省第一。加快推进13项污水处理设施新扩建项目(新增处理能力84.5万吨/日)建设,积极破解供地、“房地不一”等历史遗留问题,推动12项进入动工建设阶段。同时,协同强化近岸海域治理,印发实施近岸海域、珠江口邻近海域综合治理方案,以陆海统筹为原则,开启珠江口邻近海域综合防治攻坚战,推动具备条件的新改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总氮出水浓度由15mg/L提升至10mg/L,完成57个河涌沟渠类入海排口整治,89%以上的河涌沟渠类入海排口基本消劣。
(二)坚持关键期污染攻坚与长远期科学评估相结合,推动“东莞蓝”底色不断刷新。大力推动结构调整,完成煤炭消费压减任务,整治“散乱污”企业1637家,推广使用新能源出租车15540辆、淘汰国III柴油车17309辆。深入实施VOCs综合治理,完成涉VOCs企业分级评价560家、深度治理257家,完成敞开液面挥发性有机物治理17家、VOCs泄漏检测与修复20家、低效VOCs治理设施升级改造308家、非正常工况废气治理273家,整治走航监测高值点164个,责令整改检查发现问题企业2177家次。加强移动源污染治理,现场抽查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超过1.2万辆(台)次,遥感抓拍处罚黑烟车178辆,通过遥感检测、OBD远程监控等手段排查发现超标车3080辆次,实施油气回收在线监控加油站319个。严格落实I/M制度,查处违法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9家,定期检验不合格车辆实施闭环治理6708辆。捣毁“黑油”窝点147个,开展船舶燃油质量监督检查3871艘次、用车大户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油抽检1224个次。强化面源污染防控,查处违法泥头车1767辆,整改问题工地939个次,查处露天烧烤和焚烧行为1013起。开展秋冬季百日攻坚,全面强化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和扬尘源管控,成立64个督导组落实对2890家重点企业进行全覆盖督导帮扶服务,组织开展污染天气应对行动。
(三)坚持高位组织统筹与设施能力建设相结合,推动固废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增强。“无废城市”创建顺利启动,高位推动“无废城市”创建,推动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122项年度工作有序开展。开展全市工业固废全链条收处体系建设专项调研,摸清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收运、处置现状,识别难点痛点,提出我市建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运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固体废物处理能力建设,建成沙角C电厂污泥掺烧发电技改项目,完成海心沙废矿物油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全市新增危废收集处置能力25.64万吨/年,危废收集处置能力总计达120.46万吨/年;新增东实集团作为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单位,增加处置能力275吨/日,全年处置医疗废物约24661吨(日均67.6吨、日高峰142.5吨),基本实现“日产日清”;推动建设危险废物收集试点,规划新增及改扩建21个收集贮存设施解决小微企业和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处置难问题;全面启动东莞市污泥集中处理处置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立足市内解决生活污泥最终处置出路,补齐污泥处置能力缺口。同时,强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印发实施《东莞市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东莞市2022年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完成省级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完成超130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备案,其中超90个地块规划为“一住两公”用途可办理用地手续安全利用,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为100%。
(四)坚持严厉查处与包容审慎相结合,推动生态环境监管执法质效不断提升。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全年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339宗,罚款3.35亿元,办理五类案件486宗,处罚案件数、罚款总数、五类案件总数全省排名第一。提高依法办案质量,健全办案全流程15项工作规范,全面提升办案效能,同比2021年,今年行政复议、诉讼案件维持率分别从46.7%、48.9%上升至86.8%和77.2%”;被确认程序违法率分别从36.5%、24.9%下降至5.3%和13.9%;作出处罚决定书的行政处罚案件超期率从46.8%下降至10.0%。推进执法方式创新,印发出台一制度两清单十三项工作指引,构建包容审慎、刚柔并济执法体系。全年累计不予处罚案件1086宗,不予处罚超1.14亿元;免予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847宗,免予执行约8295万元;申请道歉承诺案件613宗,同意减轻处罚391宗,降低处罚约2884万元。推动完善辅助执法管理机制,专题调研生态环境专管员项目整体开展情况,科学评估“专管员”执法监管辅助成效,研究完善辅助执法管理机制,推动辅助执法效能更好发挥。强化自然保护地日常监管,加强对自然保护地的巡查监管,结合“绿盾”行动开展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加强对自然保护地的巡查监管,建立问题台账,严防各类破坏、损害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10月13日至11月9日期间,对我市6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无人机航拍巡查工作,目前已形成无人机航拍报告,进一步加强隐患排查。
(五)坚持平台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数据化转型相结合,推动环境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契机推动生态环境数字化转型。推动平台信息化建设,建成大气、水污染防治综合应用平台,构建污染溯源、环境信息动态管理体系,大气平台成为我市数字政府项目惟一入选广东省基层治理应用试点推广案例。推动业务数字化转型,49项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100%。推动环境数字化监管,强化市、镇、村、企四级联动,探索环境监管模式数字化转型与智慧监管模式升级,全年产生预警任务66863条,处理率达96%。
(六)坚持环保服务改进与文明实践引导相结合,推动绿色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优化环评审批管理流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排污许可证(重点管理)、排污许可证(简化管理)办结时限比法定时限分别压减35、15、22和12个工作日,报告书、报告表审批办结效率在周边六个城市最高。全年完成564个全市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含豁免环评管理)及23个全市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签约项目的环评手续办理;共办理建设项目环评文件13678份,日均办理量同比增加53%。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全市有26家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40家企业纳入广东省碳市场(在20个地市中企业数量最多)。深化“两证合一”试点工作,印发试点方案,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和共性工厂确定为试点推动实现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力争打造为全省推广试点。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前期推动全市“两高一低”企业整治与引导退出的基础上,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为目标,组织完成全市洗水(印染)行业绿色转型升级调研报告编制,提出加快推动该行业转型升级的引导办法、清退措施和奖补政策。有序推进共性工厂建设,累计审批同意10个共性工厂项目建设,逐步推动小微企业进驻共性工厂集中生产;另外建成5家汽修共享钣喷中心,推动减少汽修行业简易喷涂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成为我市大气环境治理的一项亮点举措。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实践,持续开展“日常小行动,降碳大作为”全民行动,全年开展主题宣讲超过600场次,抖音话题总曝光量超3441万,将“空调26度、管好开关、垃圾减量”等降碳小行动传达到千家万户。
(七)坚持央督事项整改与信访举报办理相结合,推动群众身边环境问题不断解决。加快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市主要领导落实现场督办,市生态环境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8次工作会议加快推进整改工作,二轮央督14项整改任务中,点名东莞3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余11项共性事项中2项已完成,9项正加快推进。2022年茅洲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获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成效正面典型案例。做好环境信访问题调处,回应群众关切,全年共受理环境问题信访投诉6890宗,均按要求组织核实处理,投诉量同比下降67.7%。继续推行有奖举报制度,激发群众参与环境治理,受理线索63条,累计发放6批奖励金144万元。
(八)坚持“十四五”中期落实与“十五五”规划相结合,推动生态环境工作谋划不断深入。加强能力建设谋划,在加快推进13项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基础上,完成全市污水处理能力缺口初步评估,提前部署谋划开展下一批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力争解决2025-2030年污水处理能力缺口。加强立法谋划,《东莞市零散工业废水管理条例》正式出台,推进破解生态环境管理难点,填补完善政策空白区,是全国首创立法项目。加快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和扬尘污染防治2个项目立法进度,编制了下一个立法周期“十五五”立法规划,提前谋划开展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和生态环境教育条例等三项立法,编密织牢我市环境治理法制保障。
(九)坚持党建引领业务与干部培养激励相结合,推动干事创业氛围不断向好。深化模范机关创建,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构建政治要件闭环管理和“5+1”思想教育工作机制,开展“生态先锋杯”“优秀人物评选”系列党建活动,落实硬任务责任清单制度,推动政治意识和政治“三力”提升,全面强化党建引领。建立9项工作机制,密切联系基层用心服务群众。探索推行中层领导干部导师制,提拔有责任担当和突出表现的年轻干部,由担任过一定领导职务的、富有经验的干部担任其导师,形成老中青传帮带、共同团结奋进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2023年工作计划
2022年,东莞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但全市臭氧污染问题仍较突出、泗盛断面溶解氧达标攻坚仍需加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统筹调度能力尚显不足、入海总氮削减压力仍较大,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很大挑战。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站位更高、谋划更远、机制更新、措施更实、队伍更强”为导向,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动绿色发展,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PM2.5浓度稳定保持24微克/立方米以下、基本消除重度污染天气、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土壤环境质量及近岸海域环境等保持安全稳定。2023年,我局将重点提升“五个力”:
(一)切实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提升党对全系统的领导力。把学深悟透做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考验,奋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东莞生态环境系统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二)立足“双万”城市新起点,提升高水平保护的统筹力。补齐环境治理设施能力缺口,加快13项污水处理设施新扩建项目建设,做好2025年后污水处理能力缺口评判和设施工程规划,推进造纸行业集中固体废物焚烧炉项目、生活垃圾飞灰填埋场(二期)、污泥集中处置等项目建设。强化环保设施运维管理,继续推进全市污水管网“一张网”运维。健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重点推进1个立法及2个地方政府规章项目,同步推进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和生态环境教育条例等“十五五”立法规划研究。深化生态环境领域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构建完善企业环境监管、水环境联防联控、大气应急调度等“数字化+业务”系列应用场景。推动改革创新试点建设,包括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重金属在线监控国家试点、“两证合一”制度改革试点等。
(三)持续深入打好三大保卫战,提升目标任务的攻坚力。坚持以考核目标为导向,紧盯重点流域、重点环节,科学编制2023年水污染防治、空气质量稳定改善、“无废城市”建设等工作方案以及东江下游片区水污染防治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治污攻坚工程化、项目化。推动重点流域系统攻坚,开展东江下游片区治理系统性查漏补缺;研究樟村水质净化厂到期停运对樟村断面水质影响,提出解决路径;强化未达标河涌整治,巩固国省考断面水质。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深入实施VOCs综合治理,大力推广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和高效喷涂技术;加快推进自备电厂煤改气和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淘汰国III柴油车,强化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油品全过程监管;强化扬尘源、露天焚烧和烧烤污染防控。推动土壤污染防治。紧盯2023年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2个国考点位水质V类比例不高于0等目标,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联动监管,加大土壤调查、管控与修复活动督查检查力度,加强考核点位地下水影响范围内的污染源监管等。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制度,指导试点镇街(园区)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模式开展低值一般工业固废全链条收运体系建设,落实危险废物贮存场所标准化试点建设,推动全市建筑垃圾规范消纳。同时,稳步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
(四)全面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健全碳排放管理制度,推动重点领域行业主管单位按工作部署形成本领域的碳达峰方案,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强化“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严格“两高”项目准入,建成全市“三线一单”数据管理及应用平台,推动各镇街完成“三线一单”编制。推动减排降碳协同管理,完成4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优化VOCs总量收储及流转管理,建立完善排污权政府回购制度及企业二级交易市场模式,开发环评审批辅助决策系统及应用移动端实现公开化、透明化。加强绿色低碳文明宣传引导,推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民众共同参与的减碳责任共同体。
(五)全方位锻造专业化生态环保铁军,提升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到全市工作大局去谋划和落实,做到围绕服务中心工作保持步调一致。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廉政风险排查、信访案件倒查、作风建设检查和投诉线索核查等日常监察力度,联合驻局纪检监察组经常性开展明查暗访纠治“四风”。选优配强干部队伍,继续推行中层领导干部导师制、干部短期跟岗锻炼制度和市镇两级干部定期双向跟岗交流机制。提升为民办事服务能力,推动以注塑工艺为主的塑料制品制造和以溶化、压铸为主的金属制品制造等行业建设项目审批权限调整至镇街生态环境分局;落实“六稳”“六保”,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列入省市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行业企业试行执法“观察期”;加强重复投诉信访案件办理,加快推进央督整改,加强重点领域及突出问题市级专项督查,坚决守住环境安全底线。打造环保铁军主力军,加强执法和监测队伍培训,统一队伍着装队列,严格落实执法承诺、交叉执法、全过程记录、执法稽查、重大案件专案查办、约谈督导、考核排名等措施,“一把尺子”规范自由裁量权,提升办案质量。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
2023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