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文明迎全运丨聚焦关键领域,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当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号角即将吹响,东莞全面铺开全域文明建设工作,聚焦大气、水、噪声等关键领域,打出一套“治污+提质+宣教”组合拳,让天更蓝、水更清、城更静,以宜居宜业的生态画卷,向八方来客递出城市文明新名片。
蓝天为幕,守住“东莞蓝”
呼吸的质量,是城市给市民最直观的“文明答卷”。东莞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掀起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深化涉VOCs企业深度治理,对不同行业实施差异化管控,从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强化“车油路”全链条监管,严查尾气超标车辆、规范加油站油气回收,让流动的“污染源”无处遁形;紧盯工地、堆场等扬尘源,落实围挡、喷淋、覆盖等防尘措施,让“风吹尘起”成为过去式。
通过一系列精准施策,东莞PM2.5浓度稳定下降,消除重污染天气。如今漫步东莞街头,抬头可见的“东莞蓝”,已成为城市最常见的底色,也为十五运会期间的户外赛事,提供了清新的空气保障。
碧水为带,绘就“河畅景美”
水是城市的灵魂,东莞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十五运会增添一抹灵动的“水韵之美”。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将次支管网向居民住户延伸,让“污水入管、清水入河”成为常态;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建管养”一体化机制,破解农村污水治理“重建设、轻运维”难题,让乡村溪流重现清澈;梯次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从源头守护市民“水缸安全”,确保全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推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助推全域国省考断面水质100%达标。
到2027年底,东莞将实现24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稳定消黑、10条镇级黑臭水体与53条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届时,无论是穿城而过的东江支流,还是乡村角落的河涌,都将成为“岸绿、水清、景美”的生态廊道。
静美为韵,守护“城市安宁”
东莞积极开展噪声污染防治行动,为市民和运动员营造宁静舒适的环境。加大噪声防治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刊、新媒体等平台,引导企业、商户、市民自觉减少噪声排放;指导工业企业优化生产流程、加装隔音设施,从源头降低工业噪声;加强对建筑工地、交通干线、商业街区等重点区域的噪声监测与管控,严查夜间违规施工、高音喇叭扰民等行为。
通过持续治理,东莞力争实现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监测总点次达标率连续三年≥75%。当十五运会的赛事激情与城市的静谧和谐相得益彰,每一位来到东莞的运动员与游客,都能在热闹与安宁的平衡中,感受这座城市的细腻与温度。
全民参与,凝聚文明共识
生态环境的提升,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参与。东莞以绿色环保宣传教育为抓手,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媒体通气会,联动媒体开展专题宣传,及时曝光污染问题、展示治理成果;结合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环保纪念日,组织环保志愿活动、科普讲座、亲子实践等主题活动,让“保护环境”从口号变成全民行动;推动环保宣传走进校园、社区、企业,培育“人人爱环保、人人护生态”的社会风尚。
如今的东莞,从政府部门的精准施策,到企业的主动担责,再到市民的积极参与,已形成全域推进生态治理的强大合力。这场全域文明建设行动,不仅是为十五运会打造优美环境,更是为东莞长远发展夯实文明根基。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