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东莞:稻浪蛙鸣中的生物安全守护
从东城周屋到茶山上元的田野,春风掠过青绿的稻田,惊起一串清亮的蛙鸣。恰逢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与《生物安全法》实施四周年,辛弃疾笔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与银瓶山的松涛、华阳湖的鹭啼、滨海湾的潮音交织成曲。这座制造业名城,正从“世界工厂”向“湾区绿心”蜕变。
▲谢岗黎村稻田为过境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
生物安全与生态系统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莞的山水林田湖之间,生物安全是维系生态平衡的无声纽带。大岭山森林公园中,红嘴蓝鹊控制着松毛虫的数量,真菌悄然分解枯木为土壤注入养分。东引运河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持续净化着纵横交错的河涌水质。银瓶山溪流旁的豹猫穿梭林间,维系着种子传播的自然循环。滨海湾滩涂上,秋茄树幼苗茁壮成长,构筑起抵御风暴潮的生态防线。每个物种都如同精密齿轮,推动东莞生态系统协同运转。
▲东引运河万江段,鹭鸟来“赶场”(姚泽林摄)
生物安全与市民生活
生物安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东城周屋稻田里,每只青蛙日均捕食50余只害虫,替代部分农药使用。企石稻田中的蚯蚓群,通过改良土壤结构提升稻米品质。洪梅金色水乡稻田上空的蜻蜓,有效控制着蚊虫密度。当市民漫步同沙生态公园时,湖中的沉水植物正吸收着水体富营养物质。餐桌上的优质蔬果,其安全品质得益于田间设置的害虫诱捕器。如果某一种物种消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病虫害爆发或土壤退化。
▲反嘴鹬成群结队地飞到滨海湾过冬(赵广胜摄)
如何维护生物安全
当黑嘴鸥在狮子洋畔取水一瓢,当萤火虫与黄旗山顶灯笼争辉,这些生态信号提醒我们:维护生物安全,我们共同行动!例如遵守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做好日常健康防护、规范宠物管理、谨慎处理生物制品、防控外来物种、遵守旅行检疫、提升风险意识等。这些行动看似微小,却能阻断病原传播链、防止物种入侵、减少意外暴露风险。
▲洪梅金色水乡稻田公园“稻”处好风光
科普活动
“小茶叶”撬动“大安全”
4月13日,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万江分局、谷涌社区厨余处理示范中心组织万江第二中学志愿服务队,开展“厨余再生・茶香筑梦” 茶叶相框画制作暨2025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志愿者专场培训活动。
在参观环节,青少年志愿者了解到未经妥善处理的厨余垃圾可能引发环境污染,威胁生态安全,学习了茶渣有吸附异味、天然防潮、驱虫堆肥等妙用。在手工制作环节,志愿者们将闲置的各品种茶叶进行摆盘设计、胶水粘贴、裱框定型,创作出一幅幅兼具“生态美”与“创意美”的茶叶相框画。一位志愿者边展示作品,边分享创作思路:“我用红茶的碎叶拼了棵小树,希望能提醒大家爱护植物,守护生物安全。”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需从点滴做起。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正确处理厨余垃圾是维护生物安全的一环,也是力所能及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更是守护生态安全的‘微行动’。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