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案例」“乌龙江”重现岭南水韵风光
编者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绿美东莞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为充分展现东莞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东莞市环委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典型案例征集,经两轮评审,共评选出10个十佳案例、10个优秀案例。我们推出十佳案例系列文章,全面介绍东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示范项目和经验模式,敬请关注。
黑天鹅造访,白鹭成群觅食,经过系统治理,昔日的“乌龙江”石马河,如今已蝶变成“清水河“。流域内107条河涌全面稳定消除黑臭,雨污分流系统基本建成,基本完成进村入户管网改造。
21世纪初,随着深圳、东莞的经济腾飞,石马河流域内人口激增,常住人口多达150多万,日用水量约为103万吨。人进水退,由于流域工业企业和人口增加,管网缺口大,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生产生活污水直排河涌,水质迅速恶化,主要污染物浓度尤其是总磷严重超标,整治前重度黑臭水体34条、轻度黑臭水体50条。
石马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专业的复杂系统工程,包括管网工程、管网畅通工程、支流河涌生态修复工程、支流河涌综合整治工程、干流防洪及专项工程、景观提升工程等多类型工程,且其施工规模之大、现状本底调查之多、水质目标要求之严格,也是极大的挑战。
为更好推进“一盘棋”治水,东莞市成立了石马河流域综合整治现场指挥部,对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采用大兵团作战模式,充分发挥“EPC+O”(即设计、采购、施工+运营)模式优势,创新“一张网、一张图、一中心、一平台”的顶层设计,打造流域“信息数据一体化、数字呈现一体化、业务管理一体化、综合服务一体化”管控平台,确保全流域统筹、全流域治理、全流域监测、全天候监督、全过程管控。
在治理措施上,东莞市以“两监测、两平衡、一分析”为基础,以水环境模型为载体,根据石马河流域特点划分流域控制单元,并建立各控制单元与排污口的一一对应关系,进行水环境容量核算,将污染削减分配到各控制单元,建立各控制单元与水质达标的敏感性关系排序,提出“管网完善、河道整治、生态修复、景观提升、智慧管控”五大治理措施;统筹考虑各控制单元污染削减需求及工程实施难易程度,紧扣水质目标要求,近远结合、科学安排施工进度,实现石马河流域综合污染指数逐年下降。
从“功勋河”到“污水河”再到“清水河”,如今的石马河重现岭南水韵风光。在沿岸的碧道,市民们悠然自得地散步、骑车,享受别样的慢行时光。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