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简体| 繁体|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案由:20250086-关于深入推进东莞“无废城市”建设的建议

时间:2025-10-15 15:00:54 来源:本网 访问量: -
【字体:

建 议 清 单:

  建议1、完善“无废城市”建设法规体系
       补充说明:完善“无废城市”建设法规体系 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长效机制。要将“无废”作为重要立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加快一般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管理等领域相关地方立法进程,将“无废城市”建设中有效的改革举措上升为地方法规,促进各领域固废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建议2、完善“无废城市”建设市场体系
      补充说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系统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依托现有固废资源化利用骨干企业,打造固废综合利用和处置产业样板,推进一般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收处三网融合发展。结合“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逐步建立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的回收网络、规范化管理的回收体系,进一步提升社会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利用水平。
       建议3、完善“无废城市”建设技术体系
       补充说明:进一步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先进技术推广和科学普及,鼓励各相关行业协会自发行动,加强对固体废物、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重点解决产业和市场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加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的推广应用,推进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科技支撑。
       建议4、完善“无废城市”建设全民行动体系
       补充说明:加强“无废城市”建设全民行动,实施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加大电视电台、地铁站、大型商场广告等传统媒体和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力度,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提倡光盘行动、绿色出行、绿色办公等,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等行动,全面深入践行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形成全社会户户知晓、人人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内    容:

  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实现城乡“无废”、环境健康。2023年,东莞市产生固体废物总量5266.43万吨,其中,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749.83万吨,危险废物产生量为66.40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含再生资源)为848.50万吨,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3600万吨,农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70万吨,城镇污水污泥产生量为83.43万吨(含水率80%)。2020年以来,市政府决定以“无废城市”创建为契机,破解固废治理短板,带动我市固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全面提升。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在固废生产、处理、处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底,我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过90%,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100%,环境风险得到全过程有效防控。虽然目前东莞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日益显现,但尚有9项指标与《东莞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建设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无废城市”建设仍有不少工作亟待推进。
  一、存在问题
  (一)“无废城市”建设地方立法仍需加强
  目前,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相关工作具体细则尚不完善。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监管以及建筑垃圾管理、再生建材应用等方面缺乏地方法规保障。
  (二)固体废物收处市场建设亟待完善
  目前,我市固体废物收处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作坊”式企业较多且运行多不规范,骨干企业数量较少,缺乏持续有效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城市生活垃圾收处体系和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挖掘利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到固体废物的处置链条中,形成规模经济优势,降低固体废物收处成本。
  (三)“无废城市”建设技术体系较为薄弱
  再生资源种类繁多、分类复杂,完整的产业链条涉及回收、分拣、储存、运输、拆解、加工、再利用等,不同产品的回收要求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不同类型固体废物之间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差异明显,废玻璃、废纺织品等低附加值可回收物仍缺少完整的回收体系设计,不利于回收利用工作的开展。
  (四)公众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力度不足
  公众参与是“无废城市”建设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推动力,“无废城市”建设只有得到公众的参与,才能更好的推动生态文明的不断进步,但从目前来看,我市公众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力度仍显不足。




部门答复:

B类

东环函〔2025〕129号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东莞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086号提案答复的函

吴对林委员、管鑫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深入推进东莞“无废城市”建设的建议》(第20250086号)收悉,经综合市委宣传部、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2022年4月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我市通过创新驱动、标准引领、体系构建,按照“1+3+5+N”工作路径,推动“东莞智汇、城市无废”的模式逐渐形成,我市“无废城市”建设总体呈现多点突破、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省生态环境厅高度认可我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认为我市“无废城市”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二、针对有关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完善“无废城市”建设法规体系的建议  

  系统谋划“无废城市”建设法规体系建设,立足实际推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长效机制持续健全。市人大常委会自2022年起将制定《东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列入年度立法计划预备项目,并于2025年将其列入年度立法计划审议项目,旨在通过立法进一步规范我市建筑垃圾处理活动,建立建筑垃圾长效管理机制,为我市建筑垃圾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推动茅洲河流域协同立法项目,将《东莞市茅洲河流域协同保护规定》列入市人大常委会2025年立法计划审议项目,与深圳市协同加大对茅洲河流域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监管力度,统筹推进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此外,《东莞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办法》纳入市人民政府2025年规章立法计划预备项目并正在持续推进,旨在进一步规范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管理工作。

  (二)关于完善“无废城市”建设市场体系的建议

  致力于通过培育市场主体、优化政策环境、健全交易机制等举措,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系统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印发《东莞市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处置骨千企业培育工作方案》,由市环保产业协会对照评选标准在全市范围内择优公布了首批共35家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处置骨千企业,以骨干企业的引领示范带动行业整体规范化,减少“小散乱”现象,减少无序竞争。市生态环境局定期发布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投资引导性公告,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到危险废物处置链条中,推动形成“能力富余、适度竞争”的良性市场局面,现有危险废物经营单位37家、经营规模达126.12万吨/年,各类危险废物处置价格较2020年普遍下降一半以上。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初步建立生活垃圾全链条管理体系,已建有环保热电厂5座,厨余垃圾处理设施46座,有害垃圾专用回收箱900个、镇级临时存放点34个,可回收物便民交售点654个、再生资源中转站2505个、再生资源分拣中心6个,大件垃圾投放收集点(站)约1090个。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联合住建部门推进“无废工地”建设,指导市博物馆新馆项目工地打造我市建设工地首个建筑垃圾规范管理示范标杆,已建有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31家。在优化政策环境方面,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出台《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绿色化发展项目(认定类)实施细则》,对工信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范(准入)条件企业最高一次性奖励30万元,我市共有6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范公告企业,包括3家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2家废塑料和1家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企业。健全交易机制方面,成功搭建市加工贸易废料交易平台和市工业固体废物网上交易平台“双平台”,打通产废、利用、处置单位信息壁垒,有效拓宽产废企业工业固废处理渠道,“双平台”已有超5.4万宗固废处理项目成功交易,平均溢价率约23%,总成交额突破74亿元,为产废企业增收突破17亿元,为国家创税突破11亿元。

  (三)关于完善“无废城市”建设技术体系的建议

  坚持完善“无废城市”建设技术体系,多途径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系统性科技支撑。借力专家“智囊”方面,成立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东莞工作站,跟踪解决“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重难点问题。形成“无废城市”建设专家“智库”,引入相关行业专家,针对突出难点问题共研对策。完善标准规范方面,累计完成2项地方标准、10项团体标准立项、发布,为相关行业提供科学、可行的标准体系。其中,《建设工程施工无废工地管理规范》为国内首个“无废工地”地方管理规范,《生活垃圾焚烧厂精细化运营规范》为我市垃圾焚烧行业首个地方标准。支持研发创新方面,2024年立项支持“环保新型工程材料”研究方向《超交联聚合物多孔吸附剂可控构筑及其去除水中芳香族污染物机理研究》等5项项目。针对东莞市工业发展情况和产废特点,重点聚焦工业领域和危废领域,搜集筛选先进适用技术38项,含国内技术31项、本地技术7项,为我市相关企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开展省级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重点任务保障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支持企业建设一般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再生利用)、工业窑炉、水泥窑等设施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等项目,推动重点行业企业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四)关于完善“无废城市”建设全民行动体系的建议

  将“无废城市”建设宣传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协同共建格局,以四大举措凝聚社会合力。在宣传体系构建方面,打造“东莞智汇 城市无废”形象标识与“青甲小E”IP,开发《废物终结者》科普短片、《无废城市 共筑绿梦:老莞味 新故事》特色读物及专题课程,形成全媒介传播体系。品牌活动开展方面,结合国际无废日、国家生态日等节点开展主题宣传,创新推出“无废莞马”、“无废会展”、垃圾分类五大赛、垃圾分类宣传周等全民参与项目。在东莞市自然嘉年华、观鸟生活节等大型活动中设置沉浸式无废展区,全年组织公众参与活动超百场。体验平台建设方面,建成首个“无废城市”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联动46个环境教育设施及36个垃圾分类宣教馆,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宣教阵地网络。无废文化培育方面,制定“无废细胞”创建标准,培育建成280个无废细胞,打造“无废足迹”精品路线,推动无废理念融入城市基因。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无废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且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只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确保取得实际成效。我们将继续聚焦补短板、强弱项、建设施、提能力,推动全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持续走深走实。完善“无废城市”建设法规体系方面,将继续有序推进《东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东莞市茅洲河流域协同保护规定》《东莞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的立法工作,为促进各领域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提供法治保障。在完善“无废城市”建设市场体系方面,将继续开展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处置骨千企业培育工作,进一步宣传引导市内更多产废、收废、处废企业进驻市工业固体废物网上交易平台,提升其影响力及覆盖面,有针对性地支持、推动完善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优化全市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布局,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到固体废物治理领域。在完善“无废城市”建设技术体系方面,将持续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支撑工作,鼓励有关单位开展生态环境相关科技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争取获得更多市级以上项目立项支持,定期总结分析“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情况、不同领域先进适用技术及典型案例,发挥技术和标准的引领作用,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化、精准化的技术支撑。完善“无废城市”建设全民行动体系方面,将进一步突破思维局限,积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的宣传策略,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提升公众对“无废城市”理念的认识和支持。继续深挖各领域、各镇街(园区)在无废城市建设中的创新做法、典型经验和突出成效,全面展示我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果。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市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

  2025年5月30日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