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简体| 繁体|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案由:20210151-关于构建全市水污染治理信息管理系统 提高水污染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建议

时间:2021-09-23 15:38:59 来源:东莞市生态环境局 访问量: -
【字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水环境污染问题也异常严重,经过政府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治理,目前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污染治理体系,揽括了涵盖江河湖库类流域治理体系、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分散或一体化零散式污水治理设施以及企业涉水污染治理厂站等。具有总体规模大、数量多、工艺复杂、范围广、管理难度大、效能不足等特点,亟需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措施,构建一套覆盖全市范围内的水污染治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部涉水污染治理项目的精细化高效管理。
 
     我市与水污染治理项目管理相关的部门至少包括环保、水务、城建、城管等,涉及的管理机构多达十几个,但管理效能仍旧不足,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管理不及时、效力低。
 
    由于涉及的部门多,各部门之间协调不畅,信息沟通渠道有限,信息准确度不足、造成误解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局面既不利于多部门快速联动,也无法及时利用有效信息寻求外部专家支持,整体效率不高。
 
    二、数据未实现有效共享,管理机构难以及时决策。
 
    目前我市对重点排污企业少数几个主要污染物指标建立了在线监控设施,可以较好的及时获取主要数据。但绝大部分排污企业没有建立在线监控设施,仍无法及时知晓信息。在线设施获取的数据仅由环保监察部门掌握、管理,其他机构甚至是环保系统内其他部门是无法及时获取相关数据的,既无法做出及时、有效、准确的判罚,也不利于社会舆情发布、引导与控制。
 
    三、投入成本高、工作效率低。
 
    各级主管部门为了实现涉水企业的管理,即便经常实地深入涉水企业检查,但仍存在着走过场、管理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尤其是发生突发事故时,更是疲于应对,难以应对。实际投入成本高、工作效率低。
 
    构建全市水污染治理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水污染精细化管理水平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应纳入议事日程。

    

建议:

        一、系统调查我市范围全部涉水污染、治理项目的基本情况,建立开放式项目信息库,以此为基础,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


        二、采取公开或邀请招标、直接委托等方式,确定合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机构,编制出能用、适用、易用、好用的水污染治理信息系统app,设置权限,供各级部门及社会公众使用。


         三、委托专业机构对app进行维护、更新,保证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真实性,接受大众的监督。


         四、要求各级管理机构利用app改变项目管理模式,针对具体问题深入现场处理,实现提高水污染精细化管理水平的目标。




部门答复:   

  东环函〔2021〕265号



  (A类)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东莞市政协十三届六次会议第20210151号提案答复的函

谭福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构建全市水污染治理信息管理系统 提高水污染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建议》(第20210151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水务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期间,在全市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统筹下,我局积极深入推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深度整合历史环境监测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智能环境监管,提高环境预警预报能力,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提升我市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与执法效能,助力我市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局围绕数字政府建设,加强与水务部门的协同,深化污染源在线监控建设应用,做好数据共享治理,提高环境预警预报能力,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我市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与执法效能,助力我市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加强水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体系

  1.推进水污染管控平台建设

  近期,我局在数字政府统筹下,全面推动各项信息化的建设,打造以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模块和一个综合环保业务服务模块化为核心的“3+1”,通过数字政府生态环境领域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按照大气、水、土壤固废分三期逐步完善我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系统。其中,水污染管控平台已完成基本功能开发工作,包括可视化中屏、地表水分析、地表水报警预警等功能;已基本实现污染溯源功能,当前正在测试调优阶段,同时进行数据接入工作,包括河涌断面手工监测数据、地表水自动监测数据、河涌自动监测数据。根据管网节点和企业微站在线监测数据、排水地块矢量数据、管网矢量数据等实现实时动态锁定污水厂废水冲击来源,为精准执法提供依据。

  2.建立综合立体水务感知体系

  该工程在已建成视频监控、水雨情监测、水质监测、水务设施监控、管网液位监测、管网流量、井盖监测等前端感知设备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整合现有感知设备资源,另一方面根据实际需求补充、完善物联感知设备,实现水库、河道、内涝、管网、潮情等监测体系初步成型,重要供水水源地、河流的国家、省、市考核断面水质在线监测全覆盖。

  (二)编制污染治理信息系统APP

  建立“市、镇、社区、企业”四级预警机制体系,并配套建立环保专管员任务调度APP。将环境专管员纳入到环保闭环管理体系中,实现对任务的分派和处理、跟踪,并通过环保专管员APP指导专管员规范检查操作。最后结合考核评价和统计分析,快速展现生态环境管理任务流转。

  (三)确保数据真实性、有效性

  委托专业团队对建立的水污染管控平台和信息系统APP进行维护、更新,时刻保证信息的实时更新展示,并且持续对功能模块进行优化完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水环境模型、水务大数据中心以及应用支撑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加强水环境监测管理信息平台能力。构建东莞市全域精细化水务模型与服务,建设围绕水环境和河湖健康的应用系统,建立水环境长效运行管控和河湖健康长效机制。基于数字政府大数据支持能力,构建包括物联网、GIS、视频、融合通信、集成等基础支撑平台;构建数据模型、机理模型、AI视频、遥感解译等智能支撑平台,明显提升水务管理信息化与决策智能化能力,兼顾水环境和防洪排涝功能,实现水环境系统持续健康稳定运行。

  另外,基本完成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建设,生态环境数据资源服务平台已注册数据目录469个,每天更新近5千万条数据,汇聚了130亿条生态环境相关的信息数据,实现了我局主要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同时,我局已有超过20个信息系统实现了与市政务数据大脑、省厅相关信息系统的对接交互,目前已协同使用数据共计50多亿条,为我市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数据支撑。

  (四)更新污染源监控模式

  推出了监控组合拳,充分运用污染物监测分析、大数据分析,推动全市共九个行业,共11293项的在线监控建设工作,督促全市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垃圾焚烧厂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完成自动监控建设;推动一般的重点行业,实施对污染源产污、治污、排污等全过程监控;针对散乱污等污染源,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走航车、微站、水平衡等在线监控技术,实施面源监控,污染溯源;试行餐饮企业、VOCs排放企业、重金属废水排放企业在线监控建设。配套出台在线监控技术指南,协助组建市环保产业协会在线监控分会(环境信息化服务分会),强化污染源监控。

  (五)发挥公众参与作用

  完善和加强水环境监测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东莞市公众护水的信息化功能,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模式识别、虚拟货币以及地理信息技术,构建以政府引导、大量社会公众参与的巡河护水,以达到政府以较小的投入实现巡河护水全域、全时段覆盖、巡河数据客观报送,同时对公众水环保意识全面提升,完善和加强河长制度和可持续运行的长效管理很有必要。另外,水环境监测管理信息平台能够进一步运用和联动各级各部门的网站、微信微博、APP、户外广告牌、电子显示屏等平台和手段,做好我市河湖治理管护工作宣传。不断拓宽社会公众监督参与平台,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下一步计划

  (一)进一步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

  通过统一规划、扩大范围,整合优化环境监测布点,进一步完善水和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十四五”期间共计划完成870套河道水质监测站、60套水质监测流动站、1062套污水管网监测站、200套污水管网机动监测站,建成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全覆盖,人工与自动监测相结合的全市水环境监测网络。截至2021年,建设3个海洋自动岸基站,并整合已建成的4个海洋浮标,连同第三方开展的海洋环境常规监测,打造“人工监测-海洋浮标-岸基站”一张海洋监测网。

  (二)完善环境业务平台建设

  完善环境业务平台建设,实现业务统管。收集整理我局涉及业务的信息化需求,全面完成水、气、土壤、固废、噪声、海洋等各生态环境业务平台建设及应用;进一步完善指挥调度体系,建立镇街分中心,全面提升监管效率,实现大气、水污染、固废等实时状况的综合统计分析和预报评估,精准溯源执法,全面实现环境快速查询、审批;同时将我局现有的办公平台纳入系统,实现全局业务一网统管、一网调度。加快推进智慧水务一期工程建设,形成全市治水一盘棋,打破多头治水、资源分散的局面,建立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实现水污染防治和防洪排涝的协同统一。实现水务管理网络化、云端化、智能化新格局,将明显提升水务业务管理能力、提升水务资源管理服务水平和增强预测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功能应用

  目前水污染管控平台已基本完成信息化平台系统模块的搭建,下来一方面将对平台进行功能调优,数据测试,根据业务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调整;另一方面将花大力气在应用上,组织对分局的平台使用培训,确保平台真正用起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继续推动污染源在线监控建设工作。

  完善自动监控建设计划,实现智能监管。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重点污染源的建设,按时按质的推动每年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的建设;根据我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和我局“十四五”的整体规划,按照各整改目标的需求和必要性,制定三年内需建设过程监控设施的市重点污染行业的企业,分批次、分等级推动我市污染源全面覆盖自动监控管控,全面构建前端监控设备,保障我市环境信息化的应用。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

  2021年7月1日

(联系人:李今,联系电话:23391560)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