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简体| 繁体|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案由:20210072-关于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建立健全智慧监测管理体系的建议

时间:2021-09-23 14:58:54 来源:东莞市生态环境局 访问量: -
【字体:


  大数据技术能改变数据与信息的传统处理方式,生态环境大数据具有采集海量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能力,提高生态环境数据采集的效率、分析的速度,在生态管理中能发挥精准监管、科学决策依据,解决复杂生态环境问题的效用,其应用关系到生态环境工作能否迈上新台阶、提升新水平、开创新局面,对污染防治攻坚战有重要支撑作用。
 
    东莞作为一个大城市,人口数量巨大,工厂企业数以万计,汽车拥有量三百多万辆,河流河道交织等等,这些都表明东莞的生态环境特别复杂,污染治理任务特别艰巨。而且东莞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全力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各项基础建设日新月异,对生态环境的品质需求更高,这需要更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东莞可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技术应用,构建先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由于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大规模应用刚起步,一些问题仍有待完善,譬如大数据的开放和共享、采集和维护、处理技术、资金投入、专业人才、应用技术创新和落地、应用价值提升等。另外,目前生态环境大数据除了应用环保管理方面,缺少跨行业跨部门的应用,未能体现生态环境大数据作为一个整体应用的优势和价值。

   



建    议:   



  一、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工作体制机制,将它纳入我市智慧城市管理重点事项。以生态环境大数据为抓手,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明确大数据应用建设重点项目责任部门、时间节点和考核目标,负责应用系统的生成和利用、运行和完善,制定大数据应用的法规保障、布局规划、标准基准与技术规范,推动部门合作、资源共享工作机制。
 
    二、完善我市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平台。按照“大数据、大平台、大整合、高共享”的集约化思路,进一步整合和集成生态环境大数据信息网络系统,加强不同来源和类型的数据相互连接和共享,提升数据信息协同效率,优化应用精准服务。着力构建覆盖大气、水文、海洋、生物、辐射、噪声、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风险源、应急预警监测、污染企业、监管执法、环保目标考核等全要素生态监控体系大数据的应用。
 
    三、完善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相关技术体系。夯实大数据应用技术基础,推进大数据共享开放、创新应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共享方面,需探索研发创新性将多源异构的生态环境大数据转换成相应的格式、类型;安全技术保障方面,积极完善大数据发展环境,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加强应用信息化安全建设;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高新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转化,推动监测装备精准、快速、便携化发展。
 
    四、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应用智能化决策。大数据中心不仅是海量数据储存和处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应用大数据的思想和技术,除了采用基于大数据的手段处理、分析和管理,更需要推动智能化手段实现判断与决策。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大数据监测设备、计算机资源和数据资源等基础设施投入,包括网络服务器、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数据仓库系统、云计算平台等,全面提升我市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能力。
 
    五、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数据是最宝贵的资源,价值高是大数据应用的主要特征之一。目前除了环境管理方面,生态环境大数据在气象、水利、国土、农业、林业、交通、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应用刚起步,跨领域应用寥寥无几,综合应用生态环境大数据的能力和价值还有待提高,成熟的生态环境大数据产业链和有影响力的大数据企业更是没形成。建议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同时拓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主体参与大数据应用投资,推动一批生态环境大数据重点应用工程示范项目实施,逐步打造大数据产业。




部门答复:

  东环函〔2021〕263号



  (A类)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东莞市政协十三届六次会议第20210072号提案答复的函

  黄启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建立健全智慧监测管理体系的建议》(第20210072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水务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关于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技术应用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建议合理、可行。近年来,我局围绕数字政府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建设,完善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相关技术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智能环境监管,提高环境预警预报能力,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提升我市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与执法效能,助力我市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我局配合市水务局开展东莞市智慧水务一期工程建设,通过对各类涉水数据资源的整合分析,为水务业务管理及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一、基本情况

  (一)构建业务新机制,提高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能力

  1.建立生态环境数据共享机制

  依托数字政府的全市大数据管理框架,以“市政务大脑”为核心,建立起横向连通市局各行政职能部门,纵向连接省、市、镇三级生态环境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目前,我局已基本建完数据资源分中心,实现生态环境数据100%共享至市政务数据大脑,共享数据资源总量约27.5亿条,每天约更新数据过万条,涉及包括环评审批、排污许可、排水许可、辐射管理、环境信访、环境违法等共19分类,分别关联170条资源目录,为全面提高水环境治理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2.建设水务数据中心

  整合各类涉水数据资源。依托东莞市政府大数据中心建设水务数据中心,将各类与水务业务相关的数据,统一规范和进行收集、整理和入库,为数据融合、业务融合、技术融合提供数据存储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在市大数据中心建成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形成多元化采集、主体化汇聚和知识化分析的大数据能力,扩宽数据获取渠道,深化水务大数据应用场景设计,形成水环境等数据应用支撑中心,使数据释放出真正的价值,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和模型智能调度,统筹涉水信息化覆盖市、流域指挥部、局、街镇多部门共性水务数据融合和应用。

  (二)完善应用平台,提高生态环境智能决策能力

  1.推进数字政府生态环境领域信息化建设

  近期,我局在数字政府统筹下,全面推动各项信息化的建设,打造以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模块和一个综合环保业务服务模块化为核心的“3+1”,通过数字政府生态环境领域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按照大气、水、土壤固废分三期逐步完善我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系统。其中,大气管控蓝天保卫战平台已基本可以投入使用,共实现了881个功能模块;水污染管控平台已完成基本功能开发工作,包括可视化中屏、地表水分析、地表水报警预警等功能;已基本实现污染溯源功能,当前正在测试调优阶段,同时进行数据接入工作,包括河涌断面手工监测数据、地表水自动监测数据、河涌自动监测数据。根据管网节点和企业微站在线监测数据、排水地块矢量数据、管网矢量数据等实现实时动态锁定污水厂废水冲击来源,为精准执法提供依据。建设完成市级生态环境监管指挥调度中心,综合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我市生态环境预警预报、辅助决策与应急指挥能力。

  2.提升数据支撑能力

  积极开展科学水环境模型、水务大数据中心以及应用支撑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加强水环境监测管理信息平台能力。构建东莞市全域精细化水务模型与服务,厂网泵河库一体化联调联控功能和相关应用系统,建设围绕水环境和河湖健康的应用系统,建立水环境长效运行管控和河湖健康长效机制。基于数字政府大数据支持能力,构建包括物联网、GIS、视频、融合通信、集成等基础支撑平台;构建数据模型、机理模型、AI视频、遥感解译等智能支撑平台,明显提升水务管理信息化与决策智能化能力,兼顾水环境和防洪排涝功能,实现水环境系统持续健康稳定运行。

  (三)拓展应用新领域,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能力

  1.建立综合立体水务感知体系

  该工程在已建成视频监控、水雨情监测、水质监测、水务设施监控、管网液位监测、管网流量、井盖监测等前端感知设备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整合现有感知设备资源,另一方面根据实际需求补充、完善物联感知设备,实现水库、河道、内涝、管网、潮情等监测体系初步成型,重要供水水源地、河流的国家、省、市考核断面水质在线监测全覆盖。同时,积极拓展大数据在水环境监测、污染源排污监控、全过程监控等新领域的应用,利用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结合自动监测站、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构建起立体水环境监测体系。在水环境监测方面,全市共设立了水质监测站86个,在中堂北海仔流域9个水质监控点建成8套多参数简易站以及1套微型水质监测站,与基地内11家造纸厂的过程监控、在线监控系统组成监控网络,预警分析水质变化趋势及异常状况;在茅洲河流域运用卫星遥感,监测黑臭水体斑块78个,监测异常面积50.77公顷

  2.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测

  在全市重点排污单位的基础上,2020年进一步扩展了监控范围与数量,推动全市共九个行业,共11293项的在线监控建设工作,推动8945家一般的重点行业,实施对污染源产污、治污、排污等全过程监控;针对散乱污等污染源,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走航车、微站、水平衡等在线监控技术,实施面源监控,污染溯源;配套出台在线监控技术指南,协助组建市环保产业协会在线监控分会(环境信息化服务分会),强化社会参与,培育一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环境监测社会服务队伍。

  (四)发挥公众参与作用

  完善和加强水环境监测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东莞市公众护水的信息化功能,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模式识别、虚拟货币以及地理信息技术,构建以政府引导、大量社会公众参与的巡河护水,以达到政府以较小的投入实现巡河护水全域、全时段覆盖、巡河数据客观报送,同时对公众水环保意识全面提升,完善和加强河长制度和可持续运行的长效管理很有必要。另外,水环境监测管理信息平台能够进一步运用和联动各级各部门的网站、微信微博、APP、户外广告牌、电子显示屏等平台和手段,做好我市河湖治理管护工作宣传。不断拓宽社会公众监督参与平台,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下一步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软件平台建设

  以数字政府生态环境领域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按照大气、水、土壤固废分三期逐步完善我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系统,逐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我市大气、水、土壤固废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加快推进智慧水务一期工程建设,打破多头治水、资源分散的局面,建立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实现水污染防治和防洪排涝的协同统一。智慧水务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后,将实现水务管理网络化、云端化、智能化新格局,将明显提升水务业务管理能力、提升水务资源管理服务水平和增强预测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进一步深化数据治理

  在“市政务数据大脑”的整体框架与标准基础上,制定出台生态环境信息数据标准规范和共享管理制度,实现污染源编码、元数据字典、接口标准、共享管理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统一管理,完善污水管网信息管理,探索组建我局污染源在线监控检查技术团队;推进污染源普查数据持续更新,建立统一数据源,同时引入第三方环保大数据专业团队,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形成数据治理长效机制,提高数据管理质量,提升数据应用效能。

  (三)继续强化生态数据信息分析应用能力

  一是强化数据分析应用,加强海洋环境信息化管理,加强加油站油气回收常态化管理,建设大气环境数据融合应用,强化自动监控数据分析应用,强化生态环境指挥调度能力,建设市镇联动生态环境监管调度指挥中心,协助指导各分局建设镇级生态环境监管调度指挥中心;二是提高执法效能,完善大气污染防治信息化监管机制,提升在线监控的技术监管能力。三是逐步完善信息化应用的经验,打造信息化应用闭环,逐步建成具备环境管理、污染监控、业务协同、决策分析等业务能力的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

  (四)继续完善生态环境调度指挥体系

  完善指挥中心调度平台,实现智慧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全面建成智慧环保110,建立异常任务产生体系,任务流转系统,根据需要建立智能化任务自动处置系统,进一步完善各业务需求,将各业务系统接入指挥调度平台,纳入到我局统一调度、流转,实现市镇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保障能掌握状况、能预警决策、能调度指挥、能考核评估”的指挥作战体系,实现环保全市实时处置、管理。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

  2021年7月1日

(联系人:李今,联系电话:23391560)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