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东莞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环境质量 2009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稳中转好。市区空气质量保持良好水平,降水酸度略有上升,酸雨频率有所下降。东江东莞段整体水质状况达到优的水平,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东莞运河水质污染程度明显减轻;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市区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一)大气环境质量 2009年,我市的空气污染指数年均值为57。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为361天,占全年的99.18%(全年有效监测天数为364天)。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的年均浓度分别较2008年下降了19.4%、2.4%和5.7%。 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值为0.029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对比2008年下降0.007毫克/立方米。 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值为0.041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对比2008年下降0.001毫克/立方米。 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为0.066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对比2008年下降0.004毫克/立方米。 灰尘自然沉降量的年平均浓度值为6.60吨/平方公里•月,符合广东省标准,对比2008年上升了0.13吨/平方公里•月。 降水pH年均值为5.03,对比2008年上升0.20个pH单位,酸雨频率为51.8%,比去年下降了8.3%。 综上所述,2009年度市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降尘符合广东省标准,降水pH值略有上升,酸度略有下降,酸雨频率有所下降,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二)水环境 2009年度东江东莞段整体水质状况为优,所有监测断面均符合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全年监测结果显示,在参与评价的23个项目均没有出现超标。整体水质与去年相比保持稳定达标。 饮用水源水质继续保持良好,市区饮用水源地全年各月份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年平均达标率为100%。所有监测项目均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与去年相比,监测河段的水质仍然保持Ⅲ类水质。 2009年东莞运河监测河段水质污染明显减轻,达到地表水Ⅳ—Ⅴ类标准。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下降了25.8%、总磷下降了14.2%,溶解氧年均浓度有所上升,东莞运河水质保持持续改善的趋势。 (三)声环境 市区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各类噪声年均等效声级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中的相关标准。 市区建成区范围内,主要交通干线的道路交通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7.8分贝,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4类区(城市交通干线两侧区域)昼间标准,比2008年度上升了0.2分贝。 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5.8分贝,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2类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昼间标准,比2008年度下降了0.1分贝。 (四)生态环境 全面加强1103平方公里市域生态绿线管理,封山育林20.5万亩,生态公益林37.6万亩。全市林业用地面积60996.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6.5%,林地绿化率为95.5%,林木绿化率为38.8%。建成开放了大岭山、大屏嶂、水濂山、旗峰、同沙、银瓶山六大森林公园,总面积30300公顷。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达49.723亿元。 全市野生植物达2000多种(其中有桫椤、苏铁蕨、穗花杉等珍稀濒危植物80多种),穿山甲、水獭、鸳鸯等野生动物82种。 2009年,共有121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363万株。全市完成水源涵养林改造1755.33公顷,种植乡土阔叶树152万株,完成幼林抚育2896.6公顷,营建农田林网52.79公里,营建生物防火林带65公里,抚育生物防火林带374.34公里。 (五)排污状况 全市废污水年排放总量,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9962万吨,比上年减少10.02%;生活污水排放量44652万吨,比上年减少8.62%。 全市工业废气年排放量21350487万标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7%,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为30040吨,排放达标率99.87%;工业粉尘排放量为3.63吨,排放达标率100%。 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318.4万吨,比上年减少9.3%,其中:处置量15.3万吨,处置率为4.8%;综合利用量302.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4.97%。 二、环境管理措施 (一)服务全市发展大局。 制定并经市政府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强污染企业整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意见》,作为市委市政府产业调整升级“1+26”政策体系之一;共拒批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选址不宜等污染项目344项(其中重污染项目31项),强化环保助推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作用。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强了与深圳、惠州等地市环保部门合作,联合推进了茅洲河、石马河等跨界河流污染治理及流域范围污染企业监管,区域环保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二)扎实推进创模工作。 始终坚持“重在过程、造福百姓”的工作理念,毫不放松地推进创模工作。5月27日顺利通过省创模预验收组初评。12月4日-6日,顺利通过了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创模技术评估,完成了创模关键环节。 (三)全力抓好污染减排。 印发实施了东莞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东莞市环保系统“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分工及检查考核制度、建设项目总量前置审核制度、总量减排资料信息报送制度、污水处理厂减排核查核算办法、污水处理厂营运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减排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面加大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监管减排力度,顺利完成省下达的减排任务。 (四)加快环保工程建设。 全年共开展180多次督导工作,以最强力的措施督促工程加快建设。全市34项污水处理厂建成32项,在建2项预计2010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全市35项配套截污管网已基本建成20项,建成管线长度683.2公里占总长度79.08%;同时启动了截污支次管网工程建设。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已累计处理医疗废物918吨;全市污泥处理工程已动工建设。9个环保专业基地调整为7个,麻涌、中堂和大朗3个基地已获审批;虎门、沙田、长安、常平4个基地环评已通过专家评审,基地建设有序开展。基本建成大岭山零散工业废水处理项目。 (五)推进宜居环境建设。 深化工业污染整治。全市造纸行业基本实现中水回用80%目标,产业水平大幅提高,顺利摘除了省挂牌督办帽子。累计完成88台30蒸吨以上锅炉、51台10蒸吨以上锅炉脱硫工程建设,总容量达8943蒸吨。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危险废物专项检查行动、第四届“环境安全月”活动、无证照污染企业清理整治行动、臭氧层消耗物质淘汰专项检查等多项环保执法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60078人次,检查企业22867家;处罚环境违法行为591宗;加强后督察工作,复查案件325宗,161宗案件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推进机动车排污整治。继续大力实施强制检测/维护制度、环保标志分级管理制度;建立黑烟车义务举报、客运车排气检测半年审核等制度;加强停车场检测和道路检测,开展了客运车、货运车和校车专项整治;升级改造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技术,全面推行简易工况法。11月1日,率先全省实现机动车排气稳态工况法检测技术。同时,进行机动车监督信息网络建设一期工程建设,开展监测机构和监管机构远程联网试点工作。 启动油气回收治理。组织召开了全市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实施了《东莞市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全面启动油气回收治理工程。 继续推进畜禽养殖业治理。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暂缓清理猪场管理的通知》,全面清理非暂缓养猪场,加强规范管理,坚决打击、制止生猪养殖业回潮反弹行为。 (六)加强企业环境管理。 573家企业纳入环境信用管理评价范围;完成1538家企业“一源一档”;302家企业建成在线监控并实现联网;28家企业通过省、市清洁生产审核;29家企业评为市级环境友好企业;共完成项目审批7651项;审批危险废物转移3554家次;制定了企业“三同时”和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共完成 “三同时”验收5387家,核发排污许可证4302份。共开征排污单位6578户,排污费开征金额为9800多万元,入库金额9606万元。 (七)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高度重视环境安全。编制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加强应急工作指引,组织开展了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处置能力。建立东江沿线日常巡查机制,在石马河流域开展了2次地毯式的集中检查,切实保障东江水源安全。加强危险废物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转移、无证经营、随意倾倒等环境违法行为。 切实抓好环境信访。全年共接到群众投诉13172宗,已办结12703宗,办结率为96.4%。对31宗重点信访案件进行了专项后督察。继续落实有奖举报制度,共接报32宗,查实21宗,奖励举报23人次共70.07万元,切实畅通群众环境维权渠道,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 深入开展环境宣传。广泛深入开展社区、学校环境宣传教育,提升群众环保意识,全年共有43所学校评为绿色学校,15个社区评为绿色社区。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5次,发布新闻通稿90篇,精心组织了“走近运河”等一系列环保宣传活动,传播环保理念,营造环保氛围。 (八)全面加强能力建设。 健全了环保规划。完成《东莞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和内河涌整治、污泥处理处置、生态保护等规划;32个镇街的环保规划编制工作也已基本完成,环境管理基础进一步健全。 完成污染源普查。顺利通过了省验收组的全面考核。以污普数据为依托,统筹组织东莞理工学院等科研单位,开展项目研究。 提高监测能力。监测认证项目由113项扩到213项。基本建成了“7+1”大气自动监测网、“8+1”噪声自动监测网、“4+1”水质自动监测网和环境监测中央控制中心,覆盖大气、水和噪声先进的自动监测网络基本成型,走在全省前列。 推进环保信息化。完成了公众网站改版,启动了环境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初步建成建设项目管理、排污许可证管理、总量控制管理、污染源信息动态管理和政务内网门户等5个子系统。 2009年环保大事记 1月 4日,市环保局召开2008年度总量减排核查核算迎检工作会议,全面部署迎检国家核查。 7日,市政府印发《东莞市截污次支管网工程建设工作方案》,全面加快推进全市截污次支管网工程建设。 13日,市环保局召开全市环保系统2009年迎春团拜会,全面总结2008年工作,展望2009年工作。 15日,市环保局专题研究部署2009年总量减排计划,落实各科室工作责任和分工。 2月 17日,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到市环保局督导全市环保专业基地建设工作。 18日,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庞国梅到市环保局督导全市截污主干管网建设工作。 18日,市政府发布了《东莞市饮用水源水质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20日,召开全市环保系统工作,全面部署2009年全市环保工作。 26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吕兢到市环保局督导污水处理厂建设情况。 27日,召开全市污染减排暨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工作会议。 3月 10日,市政协副主席林明枢到同沙水库实地调研水库整治工作。 10日,召开东莞市首批环境友好企业表彰大会。 11日,省环保厅副厅长李晖一行到市环保局调研排污许可证、排污权交易、环境政策等方面情况。 20日,到省环保厅递交创模初审申请。 26日,各省级环境监测站站长一行近60人,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罗毅站长的率领下,到东莞考察环境监测工作。 26日,省环保厅副厅长王子葵率领监督处有关人员来莞检查环保专业基地的建设工作。 4月 9日,珠三角(东莞)现场会召开,省委书记汪洋、省长王华华充分肯定我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 9日,全省环境监察工作座谈会在东莞召开。 14日,召开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会议。 16日,市政府批复《关于取消环保续期审批问题的复函》,同意取消外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续期审批。 17日,召开市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征询见面会。 21日,在第四届全国“保护母亲河奖”颁奖仪式上,环保志愿服务总队组织开展的“保卫地球之肾,拯救红树林”活动荣获“保护母亲河活动”项目奖。 29-30日,生态环境部污防司副司长汪键一行到莞调研。 5月 1日,东莞环保公众网完成改版,并对外开通。 11日,市政府同意调整“四纯两小”企业关闭政策,对61家予以保留,27家继续实施关闭。 18日,东莞造纸行业污染重点区域环境问题摘除挂牌督办牌子。 19日,市政府召开东莞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预验收迎检动员大会。 25-27日,省环保厅副厅长、预验收组组长王子葵率预验收组一行14人莅莞对东莞创模进行预验收。. 6月 5日,举行“6•5”世界环境日新闻发布会。 5日,举办了“东莞环境有你的保护才美好”广场活动,纪念 “6•5”世界环境日。 8-9日,东莞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通过省验收。 10日,莞、深、惠三地环保部门对观澜河流域重污染企业开展核查。 16日,香港特区政府环境保护署及生产力促进局的代表一行来到市环保局,商讨共同推进“清洁生产伙伴计划”。 27-28日,东莞市环保监测站通过国家实验室项目认可和计量认证现场评审。 30日,东莞市废物处理中心点火试运营。 7月 24日,市环保局召开了全市环保系统2009年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动员大会。 25日,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客运车辆排气检测专项整治。 28日,市环保局对东江东莞石碣段两取水口附近出现死鱼以及大量鱼浮上水面呼吸的现象,迅速组织调查,并妥善处理。 29日,举行全市环保系统“三纪”教育培训班,省环保厅法规处处长陈英做辅导报告。 8月 1日,妥善处置了港航船舶清污有限公司储油罐火灾引发的环境事件。 3日,召开全市污染减排工作半年预警会议。 3-9日、12-14日,两次组织对石马河、观澜河、潼湖流域的重点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检查。 7日,召开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试点工作会议,标志着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正式启动。 12日,召开全市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作会议。 13日,召开东莞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14日,市环保局召开环境安全防范工作会议。 9月 3日,召开东莞运河综合整治现场办公会,研究、部署运河综合整治工作。 4日,举行中信凯旋城社区荣获“广东省绿色社区”挂牌仪式。 4日,市环保局召开全市环保系统维稳信访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全市环境信访维稳工作。 11日,完成《东莞市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网络开发应用》项目,分别获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0月 15日,印发实施了《东莞市环保专业基地电镀企业准入条件》、《东莞市环保专业基地印染、洗水企业准入条件》。 19日,省科技局的相关领导到石排镇视察海仔河生态修复工程,并对修复工程所取得的成效表示赞赏。 22日,中石化大朗加油站和中油BP中昊加油站已按期进入试运行阶段,标志着油气回收治理试点工作基本完成。 11月 1日,全市范围内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机构正式推行简易工况法。 11日,市污泥处理中心黄江项目动工建设。 11日,市人大常委会召集了部分人大代表和选民代表,召开环保工作座谈会。 11-12日,2009年度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监测技术交流年会在东莞隆重举行。国家、省、市以及香港、澳门环境监测负责人或代表参加会议。 26日,印发实施《东莞市截污次支管网工程实施办法》。 27日,召开创模技术评估动员会。 12月 4-6日,环境保护部技术评估专家组对我市创模工作进行技术评估。 29日,市环保局召开2009年度总量减排核查核算迎检工作布置会。 30-31日,市环保局分别在虎门、塘厦两镇召开环保分局长分片座谈会,听取各分局长对全市环保工作意见和建议。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