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东莞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 环境质量状况
2008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稳中转好。市区空气质量保持良好水平。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东江东莞段整体水质状况为优,符合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东莞运河水质达到Ⅴ类标准,污染程度明显减轻,水质明显好转。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市区声环境质量、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一)大气环境质量
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值为0.036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060毫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0.005毫克/立方米。
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值为0.042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080毫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0.006毫克/立方米。
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为0.070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10毫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0.002毫克/立方米。
灰尘自然沉降量的年平均浓度值为6.47吨/平方公里•月,符合广东省标准(8吨/平方公里•月),比去年上升了0.07吨/平方公里•月。
降水pH年均值为4.83,比去年下降0.38个pH单位。酸雨(降水pH值低于5.60为酸雨)频率为60.1%,比去年上升5.9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2008年度市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降尘符合广东省标准,总体上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二)水环境质量
东江东莞段整体水质状况为优,所有监测断面(石龙南河、石龙北河断面)均符合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全年监测结果显示,参与评价的23个项目均没有出现超标。
饮用水源水质继续保持良好,市区饮用水源地(东江南支流樟村水厂、万江水厂断面)全年各月份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所有监测项目均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东莞运河水质受上游及沿线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的影响较大,污染物以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等为主,监测河段水质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仍达不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但污染程度明显减轻,水质明显好转。
(三)声环境质量
市区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各类噪声年均等效声级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相关标准。
市区建成区范围内,主要交通干线的道路交通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7.6分贝,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类区(城市交通干线两侧区域)昼间标准(70分贝),比去年度下降了0.3分贝。
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5.9分贝,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昼间标准(60分贝),比去年上升了0.2分贝。
(四)生态环境质量
2008年,对1103平方公里城市生态绿线控制范围内的林地严格保护。全市林业用地面积61539.8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265公顷,比2007年增长11.97%;森林覆盖率36.20%,比2007年增长0.70%。全市共有112.38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354.7万株。
全市累计建成公园、广场1446个,面积4189公顷;建成市级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8075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3.28%;建成森林公园16个,面积18983.3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7.70%;森林生态效益总值达46.67亿元。
(五)主要排污状况
全市废污水年排放总量8.22亿吨,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11.74万吨,比上年减少11.36%。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3.33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4.89亿吨。市区生活污水年排放总量9259.49万吨,处理量7500.16万吨,处理率为81%。
全市工业废气年排放量2150.11亿标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10.93万吨,比上年下降9.91%。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为4.16万吨,排放达标率99.61%;工业粉尘排放量为0.0036万吨,排放达标率100%。
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348.58万吨,处置量19.55万吨,处置率为5.61%,综合利用量328.47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4.23%。
二、环境管理措施
(一)开展污染源普查
根据国家、省的部署,全力抓好污染源普查工作,共组织3000多名普查人员走街串户,对6.5万家排污单位进行污染排放情况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市污染排放情况,为环境管理和落实总量减排工作奠定了客观、真实和科学的基础。
(二)加强两大体系建设
着力贯彻落实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局关于加强“两大体系”建设的要求,推动环保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环保管理能力。
环境监察体系方面:在组建东莞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监察分局的基础上,成立六支环境监察大队,分别派驻在南城、长安、清溪、常平、松山湖、石碣六镇,分片区行使环境执法监察职能。
监测预警体系方面:投入1919万元,新建监测化验室和自动监测网络,并通过了国家二级站(东部)标准化验收。新建成3个大气监测子站,构成7+1(7个固定子站和1个流动站)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网络,在优化布点、多因子复合监测、监测网络集成、QA/QC(质量控制和管理)、纳米采样技术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三)落实污染减排措施
制订实施了《 东莞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暂行办法》、《 东莞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暂行办法》和《东莞市 “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暂行办法》,建立了在线监控、定期监测、比对监测、日常监管、统计台帐、运营台帐、定期报送和年度考核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管理“三大体系”基本健全。
2008年,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继续稳步削减,与2005年相比,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削减9.07万吨,削减率为45%;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削减1.76万吨,削减率为13%。
(四)加强环保设施建设
推进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全年共完成工程投资19.8亿元,新建截污主干管190公里,累计达815公里;新建成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8项,累计达19项,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384.5万吨/日,其中:一级处理260万吨/日,二级处理124.5万吨/日。
推进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建设。启动横沥垃圾焚烧处理厂、厚街垃圾焚烧处理厂的扩建工程,长安、清溪、虎门、常平、麻涌5家新建垃圾焚烧处理厂的选址已初步确定。全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已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污泥处理工程已编制完成可研报告,确定处理技术和建设模式,启动建设前期工作。
推进环保专业基地建设。中堂、麻涌、大朗等3个环保专业基地已通过审批,其中:中堂基地被列为全省造纸示范基地,基本完成企业整治及建设规划,正在开展排污专管设计建设;麻涌基地已全面动工建设。
(五)强化环境综合整治
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组织开展全市清理养殖业污染复查,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考核,全力防范和控制污染反弹。
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组建成立了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所,全面实施新车国Ⅲ标准,全面推进国Ⅲ油品供应,全面实施I/M(强制检测与维护)制度,全面实施环保标志管理,开展了客运、货运车专项整治,强化了路检和停车场检测,在石碣、塘厦、虎门3个镇建立了镇一级的专职防治机构。
推进污染企业整治。组织8次集中大检查,关闭“四纯两小”(纯电镀、纯漂染、纯洗水、纯印花和小规模制革、造纸)企业109家,累计达149家。完成74家造纸企业整治,占保留造纸企业总量的85%。完成17家企业、50台30蒸吨/时以上的大型锅炉脱硫设施建设。共整治冒黑烟企业285家。
(六)加强环保执法监管
严把项目审批关。建立了区域限批、行业限批、流域限批制度以及相关审批细则。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4562项,拒批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选址不宜等污染项目371项(其中重污染项目34项);审批辐射项目47项、危险废物转移2310项;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完成新建项目“三同时”验收2112家,对2005-2007年的“三同时”执行情况全面督办,补办验收手续6390家。
严把执法监管关。组织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第三届“环境安全月”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4.9万多人次,检查企业近2万家,查处违法企业642家,行政罚款入库金额总计2746万元。共接到群众环境信访投诉12820宗,已办结12783宗,办结率为96%。
严把制度管理关。健全环境信用管理制度,评价范围扩大到545家企业,并实行动态管理,评定绿牌企业324家、黄牌企业161家、红牌企业60家;健全 “一源一档”制度,完成854家重点企业的“一源一档”建设;实施有奖举报制度和违法公告制度,共接报104宗,查实60宗,奖励举报30人次、73万元,并对117家被处5万元以上罚款的严重环境违法企业实行网上公告;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177家企业建成在线监控系统并实现联网监控;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共组织16家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对9家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开展市级环境友好企业评价工作,40家企业通过“东莞市环境友好企业”审核。
三、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
(一)开展环保舆论宣传
共举办新闻发布会3次、发布新闻通稿57篇,媒体刊登我市环保新闻300余篇。共编印50万册《东莞“创模”手册》,编印《环保动态》、《环保舆情》、《生态东莞》画册等,全面宣传环保理念。同时,加强与电视台合作,从5月份开始,每周制作播出环保专题2期,共播发66期。
(二)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先后开展了环保公益广告评选、环保袋租赁、中小学生环保电脑桌面设计比赛、环保进企业、环保开放日、旧挂历回收等活动,引导市民、企业参与环保实践,社会参与人员超过10万人。
(三)开展绿色创建活动
创建绿色学校43所,累计达327所,其中:国家级8所,省级64所,市级255所;创建市级绿色社区10个,累计达45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8个,市级24个。塘厦、大岭山、企石、石碣、麻涌等镇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其中有3个镇成功创建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有3个镇成功创建为“广东省生态示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