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简体| 繁体|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环境状况

2004年度东莞市环境状况公报

时间:2006-07-12 13:43:22 来源:东莞市生态环境局 访问量: -
【字体:

 

2004年度东莞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 环境质量状况
     2004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稳中好转。城市空气质量保持良好,空气污染指数低于100 的天数达到307天,占84%。地表水质量有所改善,东江水质量保持良好,符合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主要湖库均满足功能区水质要求;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一)城市空气质量。
     市区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尘
类污染有所减轻。
     二氧化硫年平均值为0.037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了0.018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0.06毫克/立方米)。
     二氧化氮年平均值为0.048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了0.021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0.08毫克/立方米)。
     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为0.082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0.10毫克/立方米)。
     灰尘自然沉降量年平均值为6.08吨/平方公里·月,符合广东省标准(8吨/平方公里·月)。

    (二)城市降水。
     全年降水PH均值为4.47,酸雨频率为69.6%。
  
    (三)城市饮用水。
     饮用水源水质保持良好,东江(石龙南、石龙北)两个断面水质指标符合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整体水质状况为优;市区饮用水源(樟村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

    (四)城市声环境。
     在市区建成区范围内,主要交通干线的道路交通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8分贝,符合国家标准。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5.3分贝,比上年下降0.1分贝,符合国家标准。

     二 污染控制
    (一)废水排放。
     全市废水年排放总量6.85 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5亿吨,比上年减少0.09亿吨,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0.1%,比上年上升5.6个百分点。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12.5%,比上年上升2.05个百分点;市区污水处理率为68.6%。

    (二)废气排放。
     全市工业废气年排放量1674.5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19.75万吨,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为2.50万吨;工业烟尘排放量2.93万吨,工业烟尘去除量1.03万吨。

    (三)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
     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266.89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量10.43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220.48万吨,处理率为86.52%,综合利用率为82.61%。

     三 生态保护
    (一)自然保护区。
     已建成自然保护区4个,总面积6352.7公顷,占全市面积2.6%,覆盖率为11.54%。

    (二)森林公园。
  建成森林公园16个,其中,省级森林公园1个、市级森林公园15个,总面积28074公顷。

    (三)生态示范村。
     已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村3个,生态示范园2个,总面积2492.5公顷。2004年新创建生态示范园1个(东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

     (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
     已创建“绿色学校(幼儿园)”172所,其中国家级5所,省级50所,市级117所;创建省级“绿色社区”10个,省级“绿色教育基地”1个。2004年新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幼儿园)”2所、省级“绿色学校(幼儿园)”18所、省级“绿色社区”4个;评选市级“绿色学校”29所。

     四 环境管理
    (一)环境保护责任考核。
     2004年东莞市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得分为91.38分,考核成绩为优秀。

    (二)水环境综合整治。
     1.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工程18项,总投资为12.8亿元,总处理规模为307.9万吨/日(其中二级处理30.9万吨,一级处理277万吨)。根据《东莞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积极筹建新一轮规划所定的 36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投入70.9亿元,总处理规模为213万吨/日;其中,首批16项污水处理工程主体项目已完成了BOT招标和初步设计,完成了配套主干管网工程初步设计。

     2.整治养殖业污染。全年共清理养殖场3812个、生猪26.8万头,大大减少了养殖场对水环境的污染。

     3.内河涌整治。全市投入2.9亿元,整治了61条(段)内河涌,总长195公里。

    (三)大气污染整治。
     建成城市烟尘控制区222.1平方公里,覆盖率为100%。拆除34家水泥厂,搬迁位于市区的东莞生明发电厂,督促沙角电厂群落实脱硫措施,较好地保护了区域空气环境质量。

    (四)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全市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3项,总处理规模为2100吨/日,市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五)工业污染防治。
     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和排污收费制度,从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两个关键环节防治工业污染。2004年全市共拒批选址不宜、污染严重的项目431个,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620项,核发排污许可证676个,削减工业COD排放量3400吨。

    (六)环保专项执法。
     开展“环保执法年”活动,检查企业2852家,立案处理176家,达到形成“清理一批、警示一方、教育一片”的执法联动效应。

    (七)环保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强环保监测能力建设,市环保监测站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转版和国家实验室认可。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