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简体| 繁体|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环境状况

2007年度东莞市环境状况公报

时间:2009-08-12 16:14:16 来源:东莞市生态环境局 访问量: -
【字体:

  一 环境质量状况

  2007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保持稳定。市区空气质量保持良好水平,降水酸度降低,酸雨频率略有上升。地表水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东江东莞段整体水质状况达到优的水平,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东莞运河水质仍劣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市区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一)大气环境质量。

  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值为0.041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060毫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0.007毫克/立方米。

  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值为0.048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080毫克/立方米),比去年上升0.001毫克/立方米。

  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为0.072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10毫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0.006毫克/立方米。

  灰尘自然沉降量的年平均浓度值为6.40吨/平方公里•月,符合广东省标准(8吨/平方公里•月),比去年降低了0.47吨/平方公里•月。

  降水pH年均值为5.21,比去年上升0.51个pH单位,酸雨(降水pH值低于5.60为酸雨)出现频率为54.2%,比去年上升4.2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2007年度市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降尘符合广东省标准,降水酸度降低,酸雨频率略有上升,说明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二)水环境质量。

  本年度东江东莞段整体水质状况为优,所有监测断面(石龙南河、石龙北河断面)均符合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全年监测结果显示,在参与评价的23个项目均没有出现超标。整体水质与去年相比保持稳定,无明显变化。  

  饮用水源水质继续保持良好,市区饮用水源地(东江南支流樟村断面)全年各月份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年平均达标率为100%。所有监测项目均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与去年相比,监测河段的水质类别和水质状况等级不变,保持Ⅲ类水质。

  东莞运河水质受上游及沿线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的影响较大,污染物以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等为主,监测河段水质仍达不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三)声环境质量。

  市区建成区范围内,主要交通干线的道路交通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7.9分贝,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4类区(城市交通干线两侧区域)昼间标准(70分贝),比去年度下降了0.1分贝。

  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5.7分贝,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昼间标准(60分贝),比去年上升了0.2分贝。

  市区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二 基础设施建设

  至2007年底,全市首批污水处理工程中,已有12项主体工程、15项管网工程开工建设,其中:塘厦石桥头(二期)、塘厦林村、长安三洲、大岭山、东城牛山、凤岗竹塘、桥头、清溪长山头等8项工程(包括主体和管网)基本建成;第二批20项主体工程已有4项开工建设。第二批管网工程,除企石项目外,其余14项已开工建设;第三批管网工程中,横沥、东坑、寮步3项已完成招标并开工建设,万江和石龙2项正开展招标前期工作。目前,正全力推进垃圾处理工程、全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全市餐厨垃圾处理工程等建设。

  三  环境综合整治 

  内河涌污染整治。编制了《东莞市运河整治构想》,明确了“截污、清淤、活源、治堤”的总体原则。2007年12月27日,东莞市政府召开东莞运河整治动员大会,正式印发实施了1+5(即1个整体方案和5个专项方案),计划投入150多亿元,对全市总长285公里的内河涌进行全面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

  机动车污染整治。制订了《机动车排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组织成立了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工作小组,其中:定点检测组在主干道设立6个路检点,对车辆进行检查;流动检测组在主要道路进行流动跟踪检测,重点检查冒黑烟汽车;监督检测组对集中停放的营运车辆和检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全年共抽检柴油车2265辆。

  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继续推动《东莞市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方案》落实,市政府成立6个督查组,督促相关镇街对“应清未清”、“回潮反弹”养殖场进行全面清理,对“暂缓清理”养殖场进行规范管理,切实控制养殖业污染反弹。同时,实行环保限批政策,对不能完成清理任务的镇街在全面完成清理任务前停止审批新建水污染项目,制订《东莞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修订稿),着力建立规范养殖业的长效管理机制。一年来,全市共清理养殖场1418个,生猪17万头。

  四  企业环境监管  

  (一)整治污染企业。

  重点污染企业整治。对全市电镀、漂染、造纸、制革、洗水、印花等六大行业1252家企业,按照“三个一批”措施进行深化整治。计划关闭一批“四纯两小”企业,全年分三批共对129家企业实行限期治理,自行关闭27家、强制关闭35家。规划建设9个环保专业基地,承接一批污染企业(生产车间)搬迁,其中:麻涌基地已获省环保局批准,中堂基地环评报告已通过专家审查。计划建设在线监控系统,对原地保留的一批企业实行全天候监控,要求297家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已实现联网监测企业38家。

  造纸行业专项整治。要求造纸企业按照“五个必须”进行全面整改:生产废水回用率必须达到80%以上;必须采用化学+生物处理工艺进行深度处理;企业配套锅炉必须建设脱硫设施,脱硫率达90%以上;必须实行在线监测(监控);必须实行清洁生产。已全面完成整改28家,正在整改施工36家。

  二氧化硫整治。全面完成沙角电厂群(总装机容量388万千瓦)燃煤电厂的脱硫工程建设。正式对43家企业下发通知,要求所使用的95台30蒸吨/时以上的锅炉(共9139蒸吨/时)以及11台窑炉、4台熔炉必须建设脱硫设施,脱硫率要达到90%以上。

  黑烟囱整治。对重点主干道广深高速、莞深高速、常虎高速、东莞大道、东部快速、松山湖大道、107国道、环城路两旁的黑烟囱进行全面整治。上述主干道两旁视野范围内的烟囱必须采用清洁能源,完善除尘、脱硫、固硫设施或低空排放技术进行全面改造。共查处冒黑烟企业186家,行政处罚15家,限期治理6家。

  (二)加强执法力度。

  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25054项,其中:报告书89项,报告表3867项,登记表18776项,变更、续期、迁扩建等1338项,拒批不符合产业政策、选址不宜等污染项目984项(其中重污染项目22项)。全市共完成项目验收8082项,发放排污许可证11510份。

  全市累计组织出动执法人员32574人次,检查企业11206家次;共组织了8个检查组开展了20多次的联合执法检查。

  全年共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760份,责令停止污染项目(生产工序)516宗,行政罚款入库数2018万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处以10万元行政罚罚企业52家次,是上年的26倍。

  全年共追缴偷排企业的排污费259万元。全市共开征排污单位8916家,开征额8586.73万元,全市入库金额8870.16万元。

  (三)健全管理制度。

  市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全面加强企业环境监管的通知》,全面推行企业环境保护信用管理法、企业违法行为公告、企业环保设施委托运营、清洁生产、排污限期削减、环保在线监控、污染企业档案管理、污染源信息化管理等八项制度,全面构建促进企业自觉治污、自觉承担社会环境责任的长效管理机制。

  (四)拓展监督网络。

  制订并实施《东莞市奖励举报违法排放工业废水行为暂行办法》,共受理有奖举报41宗,查实32宗,奖励16人次,金额38.15万元。制订实施《东莞市社会环境监督员制度》,聘请103人为第一批社会环境监督员,义务参与企业环境行为、环保机关作风等方面的监督。开展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在火电、造纸等16家企业设置了环境管理总监和企业环境监督员,协助开展企业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2007年,全市共接到群众环境投诉13260宗,立案受理13059宗,已处理12776宗,处理率为97%。

  五 环境宣传教育

  全市累计创建绿色社区27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2个,市级12个。全市累计创建绿色学校284所,其中:国家级8所,省级64所,市级212所。塘厦、大岭山、企石3个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开展了纪念世界环境日、 全省环保宣传月、 “南粤十大环保之星评选、环保大咨询、环保电影月、东江环保行、环保建议征集等活动。全年共组织召开两次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新闻通稿50余篇,接受媒体采访100多次。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