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东莞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 环境质量状况
2006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稳中好转。城市空气质量保持良好水平,降水酸性有所减弱,酸雨频率明显下降。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东江东莞段整体水质状况达到优的水平,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东莞运河水质污染改善,市区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一)大气环境质量。
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值为0.048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0.060毫克/立方米)。
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值为0.048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0.080毫克/立方米)。
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为0.078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0.10毫克/立方米)。
灰尘自然沉降量的年平均浓度值为6.87吨/平方公里•月,符合广东省标准(8吨/平方公里•月)。
降水pH年均值为4.70,酸雨(降水pH值低于5.60为酸雨)出现频率为50.0%,比去年下降15.7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2006年度市区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降尘符合广东省标准,降水酸性有所减弱,酸雨频率明显下降,表明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良好。
(二)水环境质量。
本年度东江东莞段整体水质状况优良,所有监测断面均符合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全年监测结果显示,参与评价的23个项目均没有出现超标。整体水质与去年相比,在稳定中略有好转。
饮用水源水质继续保持良好,市区饮用水源地全年各月份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年平均达标率为100%。所有监测项目均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与去年相比,监测河段的水质类别和水质状况等级不变,保持Ⅲ类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也有所下降,大部分监测项目的浓度略有下降,水质有所改善。
东莞运河水质受上游及沿线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的影响,污染物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为主,监测河段水质有时达不到地表水功能区水质标准。近几年来,为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珠江综合整治整体目标,东莞市委市政府对治理东莞运河的水质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使东莞运河的水质逐年改善。
(三)声环境质量。
市区建成区范围内,主要交通干线的道路交通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8.0分贝,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4类区(城市交通干线两侧区域)昼间标准(70分贝)。
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5.5分贝,达到( GB3096-93)2类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昼间标准(60分贝)。
市区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二 污染控制
(一)废水排放。
全市废水年排放总量7.7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1亿吨,比上年减少0.22亿吨,排放达标率为92.58%。市区生活污水年排放总量0.89亿吨,处理量0.74亿吨,处理率为82.56%。
(二)废气排放。
全市工业废气年排放量1922.21亿标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13.84万吨,达标排放率98.78%;烟尘排放量为2.4万吨,达标排放率96.84%。
(三)固体废弃物排放。
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年产生量259.5万吨,处置量4.37万吨,处置率为1.68%,综合利用量206.17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5.59%;市区生活垃圾年产生量17.7万吨,处理率为100%;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56万吨,处置量1.38万吨,综合利用量0.18万吨,综合利用率88.48%;医疗垃圾年产生量0.55万吨,处置量0.4万吨,处置率为72.72%。
三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至2006年,全市建成运营垃圾焚烧处理厂3座,处理规模2800吨/日。建成运营污水处理厂18座,总处理规模307.9万吨/日(其中,一级处理265万吨/日,二级处理42.9万吨/日)。目前,正在推进36项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208.5万吨/日)及配套管网、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工程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四 生态保护
2006年,全市累计98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植树480万株。累计完成山上造林(含林相改造)29218亩,新增公共绿地1063公顷,营建农田林网55公里、道路绿线465公里、红树林100亩、生物防火林带69.78公里。全市林地绿化率98.5%,森林覆盖率33.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2%。2006年3月,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荣誉。
2006年4月,大岭山森林公园、大屏嶂森林公园、水濂山森林公园、同沙森林公园和黄旗山城市公园等五大森林公园全面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累计新建园区车行道135公里,登山步行道91公里,出入口广场10个,林相改造29626亩,平均客流量日均达到3.5万多人次,为人民群众营造了良好、舒适的生活休闲环境。
五 环境管理
(一)完善环保规划。
《东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东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于2006年11月28日由市政府正式颁布实施;《东莞市环境保护规划》、《东莞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东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东莞市内河涌整治规划》等已通过专家评审。
(二)污染源头控制。
2006年,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21125项,拒批不符合产业政策、选址不宜等污染项目663项,其中重污染项目30项;完成验收项目6309项,核发排污许可证9983份。
(三)加强环保执法。
全市共出动检查人员19606人次,检查企业7447家次,查处环境违法行为579宗。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778份,限期整改企业226家,停止污染项目(生产工序)383宗,行政罚款1238.5万元,比上年增长249%,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73宗。同时,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全年共接到群众投诉11079宗,立案受理10829宗,已处理10591宗,处理率为97.8%。
(四)深化绿色创建。
建立市级绿色社区评价体系,共有18个社区申报市级绿色社区,推荐5个社区申报省级绿色社区。共创建29家市级绿色学校(幼儿园),全市绿色学校(幼儿园)总数达到255所,约占全市学校(幼儿园)的25%。推荐朝天实验小学、湖景中学等17家学校申报省一级绿色学校,推荐3家学校申报国家级绿色学校。
(五)推行清洁生产。
太阳诱电(广东)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东莞美维电路有限公司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对亿立线路板、钜茂五金等10家重污染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基本完成沙角B电厂、沙角C电厂、福安印染公司等6家2005年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的审核工作。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