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松山湖分局:创新治理助力“科技共山水一色”
编者按: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对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的通报》,我市生态环境系统共有2个集体和2名个人获此殊荣。本期我们讲述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松山湖分局,一起来看看他们创新环境治理助力科技发展的故事。
盛夏7月,走在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松山湖)的绿道上,两旁绿树成荫,湖水波光粼粼,不时有几只白鹭展翅掠过……“自从来了松山湖,每天沿湖骑行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自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赵金奎这样说道。
近日,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松山湖分局(以下简称松山湖分局)获评“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这是对松山湖长期以来坚持生态优先、推进园区绿色发展成效的肯定与鞭策。”松山湖分局局长刘永配表示。
创建美丽河湖 实现水质提升
“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这个始终贯穿于松山湖高新区的建设思路,与松山湖生态环境部门坚持走“理水营城、水城相融”绿色发展路径不谋而合。
据了解,近年松山湖分局以创建“美丽河湖”为抓手,聚焦松木山水库、月荷湖、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三大水体系统治理工作,全面改善水环境,提升区域人居环境。“以松木山水库为例,作为高强度开发区域中的开放性水体,在水系治理上是个很大的挑战。”刘永配对此深有感触。
松山湖是东莞市最早实施全域雨污分流的地区,松木山水库沿线雨水排放口大多流经库边塘后汇入水库,此类库边塘可有效削减雨水排放口引入的部分初期雨水面源污染。但随着园区快速发展,初期雨水面源污染负荷持续增加,库边塘已难以充分消纳污染,也进一步加剧松木山水库水质压力。
“为切实提升区域水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效减轻松木山水库污染承载压力,2021年8月,我们在松木山水库区域启动库边塘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刘永配表示,该项目聚焦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治理核心问题,通过应用生物过滤填料、人工湿地及生物塘等技术,深度净化上游来水污染物,实现水质提升目标。同时,构建以“水下森林”为特征的健康水生态系统,通过科学种植沉水植物、优化调控鱼类种群结构、合理投放螺贝类生物等措施,显著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松木山水库美景
“目前,松木山水库中心区域水质基本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标准,水体透明度提升至2米以上,优于既定治理标准。”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松木山水库其他库边塘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
松山湖分局扎实推进“美丽河湖”创建工作,2023年至2024年,松木山水库、燕岭湿地先后获评东莞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2025年7月,松木山水库获评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土调“零售”转“批发”助力产业项目落地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是土地收储、土地供应等用地手续前必不可少的一环。此前,松山湖园区土壤调查工作需由用地部门提交用地申请,再由生态环境部门逐个地块开展土壤调查工作,工作流程环节多、耗时长。
“要加快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就必须简化建设用地管理及出让的程序,提高土地出让效率。”松山湖分局副局长林家俊表示,松山湖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旧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2021年,松山湖分局主动向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寻求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提出“零售”转“批发”的土壤调查工作新思路,实现土壤调查报告“批发式”备案新模式的落地。
林家俊介绍,“这种创新模式是对辖区内未利用建设用地,统一开展土壤环境状况摸查,提前了解辖区内土壤污染状况,从而取得‘批发式’的土壤调查成果;到了产业项目申请用地阶段,则采用‘零售’的方式,将污染识别成果已备案的地块逐个使用或将单个大面积的地块切割成多个小地块使用,无需再另外开展土壤调查,大幅度提高了土地出让效率,加速推进产业项目落地。”
“松山湖生态环境部门主动将土壤调查工作做在前面,大大节省了企业拿地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也坚定了我们在这里投资落户的信心。”松山湖机器人智创城项目负责人表示,该项目从取得建设用地规划条件到地块挂网摘牌,仅用了1个月时间,比旧模式节省了2个月的时间。
2024年1月,“松山湖创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工作机制”入选东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十大典型案例”。
结合产业特色试点推进“无废园区”升级
2024年11月,松山湖获评为全国“无废园区”典型案例,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案例,为全国工业园区树立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示范。
松山湖结合产业特色推进“无废园区”建设
“松山湖已经将‘无废’理念纳入园区发展的核心发展理念。”刘永配介绍,目前,园区已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并出台了《松山湖高新区“三线一单”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等政策,分局已建立“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规范产生固体废物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严控“两高一低”项目,降低工业固体废物增长速度。
针对园区科研载体密集的特点,松山湖分局还创新性开展了“无废实验室”试点。“以东莞理工学院等3家科研机构实验室为试点载体,积极探索实现实验室废液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刘永配介绍,目前该项试点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东莞理工学院分析测试中心等通过增设有机废液预处理设备,将实验室废液经混凝沉淀、电催化氧化等工序处理,使出水水质达标率100%,年污染物削减幅度达到83%,年节约处理成本55%,同步开发的“无废实验室”小程序还能协助实验室建立精细化管理体系,避免试剂过期和冗余库存,减少化学废弃物的产生,减少处置成本的同时减少了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
刘永配表示,下一步,松山湖分局将依托大数据智能化管理平台,通过定期专项检查、无人机排查、标准化建设等管理措施,聚焦工业、生活、建筑三大领域,构建全链条固体废物管理模式,推动“无废城市”建设落地见效。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