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央督东风,建生态东莞”系列(九)
“十三五”期间,东莞围绕“数字政府”总体框架,全面加快生态环境监管信息化建设,构建“人防+技防”管理体系,为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数字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学助力,开启东莞“智慧环保”新模式。
(一)构建协同作战网络,确保攻坚指挥系统化。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实现与省级部门政策、数据、技术互动,打造“市镇村”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信息化监管网络。建成集监控、值守、指挥、调度、可视化于一体的指挥调度中心,打造一个“智慧环保110”调度中心,兼有“3+1+N”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整合升级“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平台”,接入涉气、涉水的环境质量数据达100多项,实现与省生态环境厅、市政数、住建、交警、气象等多部门信息协同。
(二)构建在线监控网络,确保污染治理精准化。积极构建污染源监控体系,对污染企业进行过程管控和分级监控,配套出台《东莞市污染源在线监控建设技术指南》,运用污染物监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智能等技术手段,推动全市267家重点排污单位、21000家一般重点行业企业、25家重金属废水排放企业及6家垃圾焚烧厂在线监控建设,9297家污染源在线监控实现平台联网,全面提高企业监管效能。同时,全省率先推广移动执法系统,提高移动执法工作效能,实现环境违法行为数字化精准溯源、精准执法,有效达到“对守法企业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的监管效果。
(三)构建科学监测网络,确保环境管理高效化。应用新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手段,设立201个监测站(包括水质监测站15个、大气监测站176个、噪声监测站10个)和32个自动站,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覆盖。突出重点区域布控,在松山湖华为湖畔花园周边建成15个微型空气监测站;在中堂北海仔流域建成8套多参数简易站及1套微型水质监测站,联动基地内11家造纸厂过程监控、在线监控系统,试点水质异常预警及污染溯源工作;在茅洲河流域运用卫星遥感,监测黑臭水体斑块78个,监测异常面积50.77公顷;以清溪厦坭污水厂为中心,布点15个微型水质监测仪,试点污水管网异常排放溯源,发现水质异常告警172次,异常废水排放53次,有效缓冲进水异常对污水处理厂的冲击。
(四)构建信息共享网络,确保公共服务便捷化。依托市“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推进环保审批信息化进程,深化数据多元整合,提升市民办事便利度,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建成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共享至市政务数据大脑的数据资源总量达27.5亿条,且每天动态更新数据过万条(包括环排审批、排污许可、排水许可、辐射管理、环境信访、环境违法等共19类数据,分别关联476个资源目录)。初步完成“互联网+监管”共161个监管事项的数据汇聚,以及市政务数据大脑数据、省生态环境厅水气污染防控平台数据对接,有效数据达130多亿条,推动全市生态环境数据信息共享网络建设步入新阶段。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