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央督东风,建生态东莞”系列(八)
2018年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创新大气污染防治模式,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决战决胜蓝天保卫战。2018-2020年东莞市空气质量稳步改善,细颗粒物(PM2.5)浓度稳定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尤其2020年空气质量各项指标创监测历史最好水平,6项空气污染物浓度全面达标,空气质量在全国168重点城市中处于领先位置(排第20名)。其中,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23,同比改善22.4%,改善幅度在全国168重点城市排第二;优良天数比例91.3%,同比提高13.2个百分点,提高比例全省第一;PM2.5浓度24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2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5.0%。主要工作可归结为通过6个方面构建大气污染一体化防治的“六面一体”工作模式:
(一)统筹指挥有章有序。建立统一指挥调度机构,联合生态环境、发改、工信、城管、住建、公安、交通、市场监管、气象等9个部门成立市大气污染防治办公室,成立油品整治、扬尘整治、移动源整治、VOCs整治、污染天气应对5个工作专班,34个镇街(园区)全部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统筹指挥机构,组成近500人的指挥调度工作群,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整体推进的强大工作合力。完善大气防治工作机制,逐年制定全市工作方案,从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和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扬尘源治理等方面形成任务清单,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形成“1+N”工作体系。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建立定期例会、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制度。制定《东莞市蓝天保卫战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东莞市蓝天保卫战责任追究办法》,强化蓝天保卫战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有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二)信息共享有来有往。建成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管理平台以及工地扬尘污染在线监控、机动车大数据分析、污染源在线监控、污染天气预警预报等多个专题平台,对接汇聚气象、住建、交通、交警、供电、政数等市直部门数据,连同生态环境系统内部的污染源信息、机动车遥感监测、工业源在线监控、加油站在线监控、环保视频监控、大气环境自动监测、预警预报等综合数据,形成数据分析、问题筛选、问题预警交办、进度跟踪、结果反馈等闭环管理机制。
(三)攻坚措施有为有力。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综合整治“散乱污”企业超5.6万家,3年压减煤炭消费量555万吨,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煤炭压减任务。关停沙角电厂5台燃煤机组,合计133万千瓦。推进造纸、印染、粮油加工等行业“煤改气”工程建设,建成谢岗华能、中电立沙岛热电联产项目。实现公交100%纯电动化。深化污染源治理减排,淘汰改造768台燃煤、燃生物质锅炉,合计3625.44蒸吨/小时,是全省第一个基本完成燃生物质锅炉淘汰改造的地级市。升级改造24台垃圾焚烧炉氮氧化物治理设施,整治VOCs排放企业超1.4万家次,综合治理汽修企业959家。实施机动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全方位平台监管956家柴油车用车大户,统一编码登记管理非道路移动机械21720台。补贴近2000万元鼓励国Ⅲ柴油车提前淘汰,实施国Ⅲ柴油货车核心区限行、黑烟车全市限行、泥头车全密闭运输和智能化管理。
(四)监测分析有理有据。建成了覆盖各镇街(园区)的“46+2+128+10+2”大气自动监测网络和东莞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涵盖城市环境空气评价、道路交通和船舶污染监测、大气重金属重点防控区监控、PM2.5组分在线源解析、大气VOCs在线监测及臭氧生成潜势分析、大气决策研究、污染天气过程诊断分析、污染热点在线报警和快速管控等重点功能,实现大气自动监测网络全覆盖。加快推进污染源监测建设,在重点路段布设5套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是省内较早完成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建设的地市之一。在省内率先建成重型柴油车OBD远程在线监控系统,推动1.5万辆重型柴油车OBD远程在线监控。完成841家VOCs重点排放企业、457个在建工地和222家加油站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并联网监控。另外,投入2300多万元建设的东莞市大气复合污染超级监测站是全省地级市中首个完整配置PM2.5主要化学组分观测、臭氧前体物观测能力的超级站,具备全省领先的大气污染解析能力。
(五)科技服务有始有终。全面强化大气治理科技支撑,与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团队、暨南大学邵敏院长团队等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集合大气超级监测站团队、VOCs走航监测团队、空气质量微型监测站团队等加强分析研判,为PM2.5和O3污染来源解析、年度任务规划、工作落实成效评估、污染天气预警应急等提供核心装备、大数据平台及人才队伍三大支撑,累计提供82份东莞市大气污染防治管控建议,有效提升大气治理科学性。创新实施“双闭环”工作模式,根据历史空气质量、气象数据、年度目标,结合污染季节性变化特征,科学制定全年空气质量达标路径规划,创新实施科学闭环和行动闭环的“双闭环”工作模式。科学闭环包含预测研判、减排方案、措施制定、落地跟踪、综合评估,行动闭环包含月度行动方案、周会商、日闭环、月度后评估、市调度会,最终实现大气治理“目标-措施-执行-评估-修正-执行-达标”的动态循环。
(六)应急调控有张有弛。探索建立精准应对臭氧污染的应急方法。依托生态环境、气象部门和暨南大学城市工作组,建立本地典型污染天气案例库,每日、每周定期预警预报,实时滚动更新未来五天污染形势,提前研判重点时段污染物演变形势,结合短期(48小时内)演变形势,制定筛选科学有效的应急管控措施,动态评估预测减排效果,结合专项督导、明察暗访,压实各方工作责任,提高应急调控精准性。2020年累计启动78次应急调控,成功抢夺56天优良天。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