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央督东风,建生态东莞”系列(五)
东莞市因工业企业数量众多、人口规模巨大,产业与人口高度聚集等产生大量的环境问题,给污染防治带来巨大压力,也导致环境信访投诉量长期保持高位。为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举报环境违法行为,积极构建具有东莞特色的社会参与环境执法监管的工作体系,东莞市生态环境报奖举报政策不断推陈出新,2019年底大胆试行“一高三限”(每案最高50万元奖励;限时一个月,限石马河4镇区域,限涉磷排放行业)的石马河有奖举报政策,核发奖励金高达1350万元,有效保障石马河旗岭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经验做法获得生态环境部肯定和推广。2020年1月正式实施《东莞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暂行办法》,鼓励公众对水、气、危废方面6类严重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匿名举报,全年受理举报线索比2019年增长近13倍,查处各类违法主体188个,处罚金额超5000万元,已发放奖金360万元。2021年2月25日生态环境部翟青副部长在全国环境信访视频会议上,向全国推广东莞有奖举报的做法和经验。2021年7月24日正式实施新的《东莞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办法》,进一步扩大举报范围、提高举报奖励,推动东莞有奖举报工作在更高的起点上再出发。全面推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有效弥补基层生态环境执法监管的“短板”和盲区,促进辖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主要做法可归纳为“四度融合”:
(一)政策改革更具温度,让社会公众走进来。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具有东莞特色的有奖举报政策。突出重点,结合东莞产业结构特点和执法难点,将擅自设置金属表面处理等重点污染工序,以及暗管偷排、闲置设施、燃用高污染燃料、违法处置危废等严重违法行为,纳入有奖举报范围。降低门槛,突破奖励政策一贯的实名举报限制,提倡匿名举报,推行电子邮件为主、来信来访为辅的“一主两辅”举报方式,方便公众举报。高额奖励,根据举报违法类型、违法情节轻重、举报信息价值等,设立最高20万元不等的定额奖励标准,涉及环境犯罪的奖金加码激励;逐步优化奖金核发流程,核发周期从9个月压缩到3个月。市镇联动,鼓励各镇街(园区)实施符合当地实际的有奖举报政策,构建市镇两级举报政策体系,2020年,茶山等7镇街(园区)自行查实有奖举报59宗、奖励159.05万元。强化保密,出台有奖举报保密工作指引,规范工作流程,由上至下明确保密要求,突出加强举报人信息和举报内容保密管理,确保各个环节不出漏洞。
(二)线索摸排更具深度,把违法行为清出去。成立有奖举报工作专班,从海量举报信息中梳理整合有执法价值的线索,逐一跟举报人对接了解情况,最大限度保障和提升行动准确性,经过对各类举报线索的精炼提纯,2020年举报线索的查实率高达75.1%。注重加强与职业举报人的沟通合作,针对非法设置电镀工序、非法实施金属表面处理等隐蔽性强的重污染违法行为,主动发展行业内线,收集深挖区域性、行业性环境违法线索。2020年,职业举报人提供线索77条,占总数的34.5%,查实率约89.3%,较平均水平高14.2%。
(三)执法联动更具维度,促各方力量融进来。努力扭转生态环境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建立执法、监测、公安、第三方等多方参与、联合行动的执法模式,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监测联动,组建以东莞环境监测站为主,社会监测机构为辅的机动监测队伍,优先服务有奖举报工作和提供监测技术保障。目前有15家单位和机构参与有奖举报案件现场取样检测。加强公安联动,针对排放重金属、暗管偷排、危废处置等案件,协调公安提前介入,行动前参与踩点布控,行动中维护执法秩序,行动后拘留涉案人员协助调查。2020年,会同公安联动执法查处的有奖举报违法主体93个,移送刑事立案68个。加强第三方联动,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提升监管执法能力,如聘请第三方无人机公司航拍布控、组织第三方环保监管员参与辅助现场执法等,高效处理各类有奖举报案件。
(四)教育震慑更具力度,逼违法念头缩回去。线上广泛宣传,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全面发布有奖举报政策推文,广而告之,警示提醒企业守法经营,其中《假如这样复工复产——举报,有奖!》《环保有话说》受到广泛的好评,且被生态环境部转发和广东省生态环境厅采编发布。线下精准推送,在社区、重点排污单位、工业区等张贴系列宣传海报和派发小册子,执法人员面对面与企业负责人和员工交流提醒,让企业内部监督机制自我萌芽见效。突出个案警示,针对一些典型的环境违法案件,邀请媒体参与执法检查监督,直接曝光,以儆效尤。针对一些重点污染行业的常见违法情形,通过以案说法、以案普法的方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引起公众关注和推动业界自查自纠。同时,鼓励镇街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发布案例推文超过百篇,有效营造违法必究社会氛围。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